病人活不過1年 台大研究首曝小細胞肺癌「自帶發電機」

肺癌是台灣新國病,各類型肺癌中,占比10%小細胞肺癌,被稱為肺癌中癌王,與肺腺癌不同,多數與抽菸有關,轉移性高且增生快速,且因惡化機轉不明,已30多年沒有新藥可用。台大醫院跨國與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院合作,發現小細胞肺癌具神經發電能力,導致增生快速,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說,「腫瘤治療就像拆違建,要斷水斷電,阻斷血流及電力,但小細胞肺癌卻自備發電機。」
陳晉興表示,台灣肺癌發生人數、總死亡人數均在攀升,背後原因是治療方式有待改善,民眾罹患非小細胞肺腺癌比率高,小細胞肺癌雖占少數,但惡性度高、轉移速度快,病人發現罹病時,9成以上已是「擴散期」,形同癌症晚期,因缺乏有效藥物,病人只能仰賴傳統化療,五年存活率不及10%,多數病人「活不過一年」,平均存活時間僅7至10個月。
「數十年來,小細胞肺癌是被遺忘的一群,惡化原因不明,沒有新藥上市。」陳晉興表示,過去醫界認為癌細胞靠血流生長,研發血管新生抑制劑用於治療癌症,後來認為電力也與癌細胞發展有關,透過抑制細胞外部供電,阻止腫瘤生長,但小細胞肺癌卻是例外,會透過自身神經組織,自行產生電力,刺激細胞快速增長。
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院博士、台大醫學院校友李力恩表示,小細胞肺癌是一種神經內分泌瘤,具「電氣活性」,會自主放電,機轉與癲癇、心律不整等不正常放電疾病類似,團隊研究發現,小細胞肺癌具電器活秀,且使用河豚毒素,可有效抑制小細胞肺癌長期存活;小鼠研究也發現,抑制小細胞肺癌發電,小鼠腫瘤轉移減少,小鼠存活率延長。
該研究論文於2025年2月12日線上刊登於國際期刊「自然」(Nature),首次證實小細胞肺癌自主產生電活性,直接促進腫瘤轉移惡化。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找到腫瘤惡化機制為重要資產,可供藥廠研發新藥,對抗惡性度高,卻長期找不出致病原因的小細胞肺癌。
李力恩說,除確診時就是小細胞的病人,已有研究證實,肺腺癌病人疾病惡化或癌症復發時,會轉變為具神經細胞特性的小細胞肺癌,目前癌症治療如化療、抗血管新生治療、免疫治療等,無法有效抑制腫瘤放電,利用神經學相關藥物,抑制小細胞肺癌神經放電,阻止腫瘤繼續生長,可利用抗癲癇等現有藥物進行研究,找出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