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海漂垃圾困境 福建養殖浮具「登陸」處理成本高昂

金門與馬祖,這兩座離島不僅是地緣政治的前哨,如今更成為海漂垃圾的「前線戰場」。每年數百噸垃圾隨洋流與季風漂抵,尤以來自中國福建沿海養殖業的保麗龍浮球與塑膠浮桶為大宗,不僅影響生態與觀光,還讓當地垃圾處理量嚴重超載,問題難以根除。
「蔚藍的海面上,浮球像棋盤一樣連綿,一望無際。」長期關注海洋生態的退休教師洪清漳表示,福建沿海早年普遍使用保麗龍作為養殖浮具,但因易碎裂、污染海洋,中國政府於2021年推動「海上養殖轉型升級行動」,逐步汰換保麗龍浮球,改用較耐用的塑膠浮桶。然而,這些浮桶數量龐大,即使較不易碎裂,仍難以處理,成為新的環境問題。
金門的海漂垃圾受季風影響,冬春時期東北季風強勁,垃圾主要堆積於東北角與北岸,如復國墩、青嶼一帶,來源多為中國福建的莆田、泉州等地;夏季南風增強,垃圾則漂往烈嶼等區域。海漂垃圾的累積,使得淨灘行動疲於奔命,但始終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
根據金門環保局統計,當地每年清理約500至600公噸的海漂垃圾,其中80%以上來自中國。然而,這些垃圾無法回運至源頭處理,因為依照現行國際法規,垃圾回運涉及跨國廢棄物處理問題,而兩岸之間並無相關合作機制。這意味著,金門與馬祖只能自行消化這些垃圾,或花費高昂成本運往台灣本島焚化。
「每噸垃圾轉運費約2700元,從金門送到台灣本島超過300公里,但若能回運到廈門,僅10多公里,成本可大幅降低。」金門縣環保局表示,金門曾嘗試將部分養殖浮筒送回中國,但因疫情與兩岸政治局勢變化,計畫至今停滯。據了解,廈門市政府已啟用AI監測海漂垃圾,並進行部分打撈,但處理量遠不及垃圾漂流速度,成效有限。
金門副縣長李文良表示,地方政府曾多次向中國大陸反映,希望對岸加強垃圾源頭管控,結果對方忽然碰出一句「你怎麼證明垃圾是我們的?」李回說,上面都是簡體字,結果對方回說,「簡體字不代表垃圾是來自廈門的」,這句話不難窺見,雖然垃圾是來自大陸,但我們能談的只有廈漳泉,他認為,其實這權責還是要由中央出面,地方貿然跳到第一線,不見得適宜。
金門縣議員董森堡指出,問題的根本解方在於減少垃圾的源頭產生,而非單靠淨灘。他建議,中國應進一步提升養殖浮具的耐用度,減少破損與遺棄。同時,金門與馬祖目前缺乏與中國的垃圾回運機制,導致這些廢棄物只能佔據當地垃圾場空間,進一步惡化處理問題。
「金門曾試圖回運大型浮筒到中國處理,但因疫情與政治關係變化,再無下文。」董森堡說,若能恢復回運機制,金門將能有效降低垃圾處理負擔,也能減少碳足跡。他認為,中國作為污染源,應承擔更大責任,協助解決海漂垃圾問題,而非讓金門與馬祖獨自承擔環境代價。
「清晨的潮汐退去,海灘上遺留的不只是貝殼與海藻,還有數以百計的保麗龍浮球與塑膠浮桶,像是來自異國的幽靈軍隊,占領金馬的海岸線。」在地王姓居民認為,金馬四面都環海,金門離大陸最近僅5公里,但距台至少有200公里遠,換言之這些民生、工業海漂垃圾,基本上99%都是從大陸過來的。如果陸方願意站在區域共同治理的立場,友善的面對這個事情,才能讓海廢的問題有解決的可能。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