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藥品市場不正常 台大教授籲堅持用原廠藥得加錢買

新藥發展快,但難健保難以完全納入,在健保30年之際,民眾是否會因自費需求加大,讓民眾又面臨因病而窮的困境。台大藥學專業學院院長沈麗娟表示,我國藥品市場「不正常」,過專利期藥物在市場仍盛行。再者,藥價黑洞嚴峻,現行給付制度下,有近三成的醫院若不靠藥價差支撐,就會面臨虧損。她呼籲,政府推動學名藥政策,也讓欲選擇原廠藥者負擔增加。
健保開辦至今近30年,隨著給付項目擴大、高齡化人口增加等因素,支出逐年成長。沈麗娟以健保30年來的支出數據圖表解說,前20年前成長率斜率相近,2015年後斜率加大,成長加速,是健保支出成長的關鍵年。
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董事長黃煌雄認為健保財務有三項重擔,超高齡化、少子化、新科技發展。沈麗娟指出,我國沒有瞬間少子化或是突然嚴峻高齡化,但是2015年後新藥新科技大量進入健保體系,如標靶藥物、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精準醫療導入健保系統,讓支出大幅成長。
沈麗娟說,癌症新藥,人年藥費動輒上看數百萬元,如白血病治療藥物一年藥費就高達820萬,又或是一劑高達4900萬元的脊髓肌肉萎縮症(SMA)藥物等。新藥確實需要經費挹注,多數正常國家會在專利期給予高價給付,搭配學名藥、生物相似藥來調節藥品費用支出。
「但是,台灣不正常」,沈麗娟說,我國專利過很久的藥物在市場銷售仍好,健保給付前20大項藥品中有過半數已經超過專利期,甚至過期長達10年之久,相較於美國過專利其後的藥物替代率高達9成,我國仍有努力空間。
沈麗娟呼籲政府應該推動「學名藥政策」,除讓民眾跟醫界認識學苗藥的安全品質外,食藥署加強學名藥監管並且穩定供應使用。藥品專利期滿後,若民眾堅持要使用原廠藥,則可以透過支付較高部分負擔,滿足民眾要求。
另外,藥價差產生指的是藥商賣給醫療院所的藥品價格,可能會因為醫療院所的議價而低於健保訂定的支付價。沈麗娟說,醫院經營不應從藥品取得利潤,但現行給付制度讓有28%的醫院,如果不靠賺取藥價差,以藥養醫的方式獲取利潤就會面臨虧損。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