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壅塞不只病毒…林靜儀嘆健保30年 愈長愈歪難翻轉

急診壅塞議題持續延燒,除了有諾羅跟流感疫情肆虐外,衛福部次長林靜儀直指問題來自於現行醫療體系,她以大樹比喻,現在健保現是一棵30年來逐漸歪斜的樹「只能慢慢改,不可能硬掰」。
林靜儀在臉書上指出,理論上醫學中心應該只接轉診,而不該由病人自己想掛號看誰就看誰。自己擔任立委時曾經也想要求醫學中心把未經轉診的病人只能佔門診一成,然而,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是基層診所醫師。
林靜儀解釋,如果沒有把醫院和診所的總額做大幅度的調整,會讓診所看的病人加倍,但因為總額沒有跟著改變,看愈多賠愈多。幾十年來區域醫院和醫學中心已經長成超大的預算體系,要大幅度扭轉需要在健保會中由付費者和醫療提供者協商。
阻止病人未經轉去醫學中心看診,可能引發住在醫學中心附近的病人立刻表示「為什麼我要去診所,明明醫中比較近」。林靜儀說,這時候媒體下標會是「看病變超貴!」「荷包不夠無法就醫!」,而政府透過資訊化方式讓民眾可以搜尋「你附近的診所」,可惜多數人還是到處打聽「有沒有更厲害的大醫院名醫」。
林靜儀指出,診所的藥品數量、種類跟醫學中心相較少,又因為採購數量的關係無法像醫中有較好的議價權,因此藥物立刻銜接和供應上會有困難。或許持處方箋去藥局領藥是解方,但是又會遇到長年醫藥界醫藥分業的矛盾以及病人「習慣用A廠牌但是藥局給B廠牌」等爭議,還是必須從藥價、不指定廠牌等方面逐步處理。
另外,醫師多數是業績制,輕症全面移到基層的話,醫學中心的業務大減,收入恐受影響,因此必須逐漸調整給付;醫中醫師看一個重症給付能夠抵掉他們看輕症時收入,嚴格的限制輕症在醫中,才有機會稍微發生。
她也說,民眾觀念不改,第一線臨床人員花時間勸病人下轉、協助下轉至區域或地區醫院,勸說溝通和協助轉介的時間成本,以及面對病人和家屬的抗拒力道,通常比給一張觀察床的時間成本還要高。呼籲大家,未來若有分級醫療制度的推動,尤其部分負擔等費用調整時,可以支持。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