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熱血任務告急?退休權威醫生跨100公里走進偏鄉「去沒人去過的地方」

來到位於台南與嘉義交界的錦湖里,北風呼嘯,伴隨強烈風聲,看見神聖莊嚴的北馬太興宮,進入三川殿,看見綠色絲綢桌巾上立牌「看診中」,將解籤攤取而代之的是,老年學權威、世澤居家醫療診所的院長盧豐華醫師,每周四上午固定的門診。里長辦公室用廣播通知里民看診,拉開這天序幕,看盧豐華如何將古早接地氣的人情味,與專業醫療進行結合,展開他這場特別的退休計畫。
「我們這裡,從來沒有醫療機構來過。」錦湖里陳國庸里長表示,錦湖里位於台南市最北邊,鄰近嘉義縣布袋鎮。醫療選擇就近為通行距離7.1公里的北門衛生所,若是需要更深入的醫療協助,為遠在17公里的佳里奇美醫院,大多時候年輕人無法即時就近照顧;採取多次大眾交通轉乘,對身體不適的高齡長輩,更是不切實際的選擇,長輩往往因交通問題而倍感不便。隨著高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偏鄉就醫問題日漸難解。老年社會資源缺乏,盧豐華感嘆許多長輩延誤就醫案例,「因為在鄉下,年輕人常常不在身邊,所以老年人常常生病了就拖,盡量不讓年輕人去替他煩惱。」最終導致天人永隔的遺憾。
33年老年醫學結合居家醫療經驗 主動前進偏鄉
盧豐華與里長商討合作計劃,提出每個月固定一天在錦湖里內四個部落進行巡診;不方便自行移動、也不會開車騎車的長輩,在家門口就能獲得醫療服務。這樣的安排,讓本來需長途奔波的就醫路程大為縮短,也符合當地居民的實際需求。盧豐華不僅提供量血壓、治療疾病的服務,更常與病患聊天,給予他們健康上的建議,及時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還能依照醫師建議,前往大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檢查或治療。讓社區居民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
在照顧老年人時,由於許多患者表達能力有限,醫師往往需要依靠非語言的觀察,來了解病情。盧豐華提到,他常用一套被指導學生戲稱作「盧六問」的溝通技巧,引導病人敞開心扉,詳細描述身體和情緒上的不適。舉例來說,有位女性高齡患者,因為情緒緊張而表現出頭痛、肩頸痠痛、心跳加速等多項症狀。透過一連串細心的提問,盧豐華幫助她釋放壓力,並讓她意識到,原來這些症狀與情緒波動密切相關。這種溝通方式,不僅讓患者覺得醫師對他們瞭如指掌,也讓彼此建立起深厚的信任,為後續的治療和照護,奠定良好的基礎。
全人照顧的疾病挑戰 全天待命緊急時刻
馬不停蹄地完成巡診與居家探視,盧豐華的工作,今天只是暫告一段落。休息片刻他又拿起手機,一一檢視與病患及家屬所建立的通訊群組。診所目前負責約40件病患個案,每位皆有專屬通訊群組,讓家屬對於日常照護的疑難雜症,無論平假日皆能獲得回應。有一次,一位病患晚上約9、10點左右急需呼吸器,盧豐華便立刻親自送器材到家,「做居家醫療要有這樣的覺悟(24小時待命)。」他認為老年人隨時可能需要醫療支援,而家屬也能因此感到安心。對於家屬來說,與醫師之間的信任與溝通尤為重要,老人的健康狀況往往牽涉到家庭成員之間的共同努力與支持。
盧豐華強調,老人醫學與其他科別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強調「周全性評估」不僅要評估病人的身體狀況,還必須關注心理、社會、經濟,甚至靈性層面的變化。這種評估方式,要求醫師不僅僅是開藥治病,還要給予病人心理的鼓勵與安慰,並在必要時協助聯繫其他專業資源;高淑華護理師表示「全人照護」需學習掌握更多科別知識。「病人尿不出來你要想辦法解決,你不可能叫他們去看泌尿科。盧醫師都說要學得比以前多更多。」盧醫師對待門診病人的細心和耐心,從病患到學生都津津樂道。高淑華表示「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盧醫師要在一個病人身上花這麼多時間。其實和病人多聊幾分鐘,往往就會發現他心理更深層的病因。」原來,有些病患根本的痛處是感到人生無望、乏人關心;在醫師的關懷探詢之下,他們的心病獲得紓解。
對古早往診的情懷 來自童年父親為七口之家看病的大雨夜晚
盧豐華談起初心:「退休前,想起小時候一個下雨晚上,有對夫妻五個小孩其中一個發燒,父親說:『小孩帶來又淋雨,不用帶來,我去你們家看。』」這段回憶讓他感嘆「以前的往診,是很有人情味的。」這成為他決定投入居家醫療的重要動力。如今,盧豐華每星期不辭勞苦深入偏鄉社區,為居民提供門診服務和健康量測,讓偏遠地區的民眾不再需要長途跋涉,或是在大醫院苦苦等候。「我其實從退休前就已經開始規劃診所的成立,並在退休前完成申請。真正開始接待病患,是在前年的12月19日,算下來到現在也滿兩年多了。」談起創業初衷時,「我要做一件我能發揮所長,以及能持續不間斷執行的事情。」語氣中充滿著對這條路的堅定與期許,更是將老年學的「四老四好」實踐在退休規劃之中。
偏鄉醫療的挑戰與制度誘因
偏鄉醫療雖有全民健康保險西醫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改善方案的補助,仍有一些困境包括在患者人數量有限、資源需自籌的情況下,卻要面對與資源充足都會區相同的醫療給付標準。這種行車距離遠、交通費時、經濟壓力和誘因缺乏,使得許多醫師不願投身偏鄉服務,最終影響了當地居民獲得基本醫療照護的機會。
談到現行健保制度對偏鄉醫療的支持,盧豐華表示,儘管相關計畫從民國92年開始推行,並隨著時間逐步調整補助金額(如第二級地區醫師從原來4000元提升到5000元,護理師從1000元增加到1500元),但實際上病患數量遠低於預期。他透露,113年每次北門區錦湖里的巡診平均僅有2.5位病人,有時甚至沒有病人;而規定每次至少需達到5位病人才算達標,這讓偏鄉醫療面臨不少壓力。這一現象反映出,不僅是服務誘因不足,醫師對此項服務的參與熱情也受到一定限制。盧豐華認為,只有進一步提升或改變偏鄉醫療的誘因與相關培訓,才能讓這項制度發展得更為完善。
至於居家醫療服務部分,「現在的居家醫療,有許多該做而不能做的遺憾。」盧豐華懇切地提出現行健保「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的缺失,例如:即使就醫不便的病人願意自費請醫生到宅問診,要自費收費還得經過衛生局關注;又如往診的距離規定以10公里為原則,醫師若想照顧偏鄉的民眾就會受到心理影響,感覺超過10公里是不合規定。「規定過多或不完備的制度,會大幅降低醫護人員想妥善照顧病人的心。」
三代傳承繼志述事 童年滿是父輩醫者仁心的身影
盧豐華表示家庭醫學「病跟家、病跟人是分不開的」,不僅僅是治療個體的疾病,更是關注整個家庭與社區的健康狀態。因為一個人的健康往往與家庭背景、家族互動密不可分。這種以病人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並延伸到社區的照護模式,正是他多年來在教學和實踐中所累積的寶貴經驗。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影響更多的年輕醫師,讓大家理解即使利潤不高,只要能夠真正幫助到需要的人,這份工作就充滿了意義與價值。
「世澤診所」是盧豐華父親診所的名字,「世澤」則是他祖父的名字。他表示現代醫生常見以自己名字開業,但早期的醫師,多半使用父親名諱象徵世代的傳承,他選擇用這個方式將這份志業傳承。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