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因應戰時…替代役備役擴大召集 放寬年限、次數、日數

【即時短評】電子書時代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實體書展?

2025台北國際書展參展人次為57萬人次,逼近疫情前2019年書展的58萬人次。記者陳宛茜/攝影
2025台北國際書展參展人次為57萬人次,逼近疫情前2019年書展的58萬人次。記者陳宛茜/攝影

今年台北國際書展電子書閱讀器展位排了長長的人龍,業者形容盛況「好像蘋果換機潮」。但也令人好奇:電子書時代,讀者還需要實體書展?今年台北國際書展參展人次比去年多2萬人,業績普遍比去年多了二、三成;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幣的推波助瀾之下,愈來愈多年輕讀者進入書展,讓出版業者吃下定心丸。

平心而論,今年書展展位整體設計感不若以往,反映出版業去年景氣不佳。但還是有不少出版社願意投資展位,如老牌文學出版社九歌以兼具美學與深度的「握筆與運鏡」概念貫穿展位,「老店」注入時尚感,證明出版社並非只把書展當成賣書場所。

過去許多書迷將「打折」當成參加書展的主要誘因。今年讀字公民書區大膽挑戰此一迷思,區內所有「兩年內新書」都不打折。獨立出版聯盟理事長陳夏民表示, 不打折沒有影響買氣,第五天下午的營業額便超越去年總營業額,最後創下讀字公民書區的新紀錄。他觀察現場,「很少有消費者詢問折扣,大家就是拿了就去結帳。」參加書展一定要打折?他認為這是一次絕佳的實驗,未來參展也會持續維持「新書不打折」模式。

不為折扣書而來、也不擔心電子書叫陣,那麼,新時代的讀者到底為了什麼逛書展?一位出版人觀察,今年的書展彷彿回到30年前書展初創的模樣,許多出版社董事長、總編輯、總經理站上第一線,推書之外,也觀察與了解讀者的口味。數位時代進化到AI時代,但缺乏溫度的線上並無法看到讀者的真實面貌,書展成為出版社、作者和讀者可以面對面交流的珍貴空間。

今年書展邀到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來台,與蔡康永的座談會書迷擠爆會場。重量級國際作家一向是台北國際書展創造話題的重點,近年卻罕有大牌國際作家來台,加上兩岸交流不再,國際書展的知名作家幾乎都靠國內作家撐場。文化部長李遠喊話「讓台北國際書展成為全世界出版社及作家的平台」,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認為,台北國際書展有機會成亞洲出版市場的第一大展,但政府必須加把勁打破各種限制,讓更多海外作家、出版人願意來台。

苗栗造橋國中校長林孟君表示,每年學校總會排除萬難、帶著學生坐遊覽車參加台北國際書展,因為書展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平常看不到的作家,感受廣闊的世界、感受書本帶來的力量。或許,這就是台北國際書展最重要的意義—讓台灣任何一個角落的孩子,都能藉由書本看到全世界。

台北國際書展 電子書

延伸閱讀

2025台北國際書展/「讓時間由敵化友」張西剖析自身經歷,以感悟與回應暖哭書迷

2025台北國際書展/「拍攝過程像一場巡禮之途」朱天文、朱天衣談文學經典《願未央》、紀錄片《華太平家傳》

台北國際書展6天吸57萬人 博客來初登場拿下展位設計獎

2025台北國際書展/藝術大師江賢二親臨!與嚴長壽從《江賢二:以美淨化人心》暢談到藝術園區落成

相關新聞

菸害防制法新法滿2年 電子煙吸食人數不減反增

菸害防制法新法於二○二三年三月廿二日起施行,重點為禁止電子煙、嚴管加熱菸及其必要組合元件,提高禁止吸菸年齡至廿歲等,但上...

最新研究!癌友維持肥胖 5年後存活率比正常體重者多10%以上

常有人說「健康從減肥開始」,不過當疾病侵擾時,身體多出的「份量」或許能夠成為救命的關鍵。最新研究指出,在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癌症病患中,體重達到肥胖標準的人,五年後的整體存活率比正常體重者整整高出10%以上。

最大震度3級!高雄甲仙12:23發生規模4地震 6縣市有感

中央氣象署今發布第114075號地震報告,高雄今中午12時23分發生規模4地震,震央位於高雄甲仙區,地震深度14公里,屬...

家寧露面聲明影片7小時衝59萬流量 Cheap白話翻譯5重點

YouTuber家寧日前透過律師發布聲明稿,昨天深夜透過她經營的YouTube頻道「秘月期POPOO」,發布4分鐘影片「...

80歲免巴氏量表聘請外籍看護 拚7月底前上路

立法院去年底通過就服法第四十六條修正案,開放八十歲以上長者,或七十至七十九歲罹患癌症二期以上者,免巴氏量表可聘請外籍看護...

大樂透1.94億元頭獎一人獨得 開在這縣市

大樂透第36期今晚開獎,頭獎金額1.94億元由一名幸運兒獨得,獎落桃園市楊梅區四維里文化街226號的晟賀彩券行。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