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專法預告產業界抗議暫緩 民團提3修法意見

72歲的蔡維國曾從事餐飲業,當時常嚼檳榔提神,卻不知道這是致癌物質,最終在56歲那年確診口腔癌第四期,不僅廚師工作終結,也衝擊家庭生計,如今深知檳榔危害的他疾呼,「不要讓下一代重蹈覆轍、制定檳榔專法不能再等」。該法案將預告至本月17日,衛福部表示,目前持續蒐集各界意見,截至上周已蒐集近5000則評論,至於原定2月10日陳情的團體,經溝通決議暫緩。
台灣檳榔防治暨口腔癌防治聯盟指出,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平均每年超過3000人因口腔癌喪命,且每年有8000多名新的口腔癌患者,10年間全台就有3萬1730人死於口腔癌,其中2萬9197人為男性,且檳榔果實已被證實為一級致癌物,但政府部會間對檳榔定義的不同調,讓檳榔問題成為矛盾,入口嚼食的事實缺乏有效管理,導致後端的醫療健保支出年耗百億以上、社會成本難以估量。
衛福部預告制定「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草案,將預告至2月17日,相關團體今指出,草案應全面保護兒少及孕婦,不能販售、不應有原住民文化等豁免條件,同時應有專章列舉宣導、教育、篩檢及戒除等預防工作,並應明列經費來源。
台灣檳榔防治暨口腔癌防治聯盟工作小組成員莊麗真表示,草案第15條提到,台灣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祭儀,而有使用檳榔之必要者,不受此規定限制,聯盟認為對孕婦及兒少的保護,不應有基於族群或文化等任何原因的例外,且本法並未限制原住民基於傳統文化與祭儀而使用檳榔,認為可以刪除;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口腔癌防治委員會主委吳家佑強調,專法一定要加入宣導教育專章,且要有經費來源,保障防治工作有效推動、產業轉型。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副主委李楊鈞說,口腔癌的危害其實是可預防的,最主要的是不要接觸到菸、酒、檳榔等誘發因子,否則風險會增加123倍,且前期病變並非無跡可尋,可以透過口腔檢查、口腔癌篩檢發現異常病灶,在惡化前介入治療,但目前整體篩檢率仍偏低,嚼食檳榔族群有59%未做過篩檢。
此外,嚼檳榔還會造成其他牙齒問題,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主委林伯彥指出,除了造成牙齒和黏膜問題外,因為檳榔很硬,牙齒過度磨耗會造成牙齒敏感,牙髓外露就需要抽神經,罹患口腔癌的患者多是男性,往往是家中經濟支柱,健康出問題整個健康出問題,認為檳害防治應該要比照菸害,戒除嚼檳榔帶來的壞處。
衛福部口腔健康司長張雍敏說,草案預告至2月17日,歡迎也感謝各界提供的意見,截至2月2日已有近5000則評論,都會納入綜整,不過仍需要進一步整理;另外,1月底有和原定2月10日上街陳情的產業團體溝通,目前決議先暫緩陳情,主要考量上街需要耗掉很多社會成本,認為可以再討論。
蔡維國因長期嚼檳榔導致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在48歲時口腔內已出現癌前病變,嘴巴逐漸打不開,卻因為沒有明顯疼痛,加上工作忙碌,未曾正視這個問題,也沒有及時就醫,直到56歲時牙齦反覆潰瘍,才驚覺病情嚴重,就醫確診為口腔癌第四期,這不只是奪走健康,更讓他失去外觀、口腔功能與生產力,最嚴重的是喪失味覺,這等於終結了他的廚師生涯,家中生計也受衝擊。
除了生計的打擊,癌症四期與後遺症帶來的長期病變,讓蔡維國內心始終籠罩在恐懼與不安之中。他曾經長達兩年不願出門,不敢面對社會,深陷自我封閉的陰影,認為「不要讓下一代重蹈覆轍、制定檳榔專法不能再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