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夏天到!30多歲男「梅花鹿」上身 皮膚醫:天氣炎熱患者暴增

陳水扁喊「清算非對付在野最佳方式」 臉書湧網友論戰諷:該回去關了

已婚男導師伸狼爪!陸男研究生52分鐘舉報遭性侵 北京理工大學火速解聘

今年首例瘧疾現蹤 30歲染疫女「入境地」曝光

衛福部疾管署公布,國內新增今年首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疾管署公布,國內新增今年首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本報資料照片

國內新增今年首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衛福部疾管署指出,這是位30多歲外籍女性,個案本月上旬自肯亞入境,1月19日出現頭痛、發燒,1月23日至醫院就醫,經診斷為惡性瘧,今年累計1例境外移入個案,近5年累計19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檢出病原體以惡性瘧為主,其次為間日瘧。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為30多歲外籍女性,今年1月上旬自肯亞入境,1月19日出現頭痛、發燒,1月23日至醫院就醫,經診斷為被稱作熱帶瘧的「惡性瘧」,個案經治療後返回個案丈夫的公司宿舍休養,衛生單位將追蹤個案健康狀況及後續檢驗結果。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累計1例境外移入個案,與過去4年,2021年到2024年同期的0至1例相當。近5年,為2021年到2025年已累計19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檢出病原體以惡性瘧為主,其次為間日瘧。

疾管署指出,國際間瘧疾疫情持續,且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年報資料顯示,2023年全球有2.63億病例及59.7萬例因瘧疾死亡,約9成4以上均發生在非洲,其中肯亞約300萬餘例病例,亞洲國家部分,去年印度累計已逾20萬例,高於2023年同期,另於泰國及南韓分別累計4000及700餘例。

疾管署表示,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的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的疾病,可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卵形瘧,間日瘧跟卵形瘧,可能潛伏在肝臟數星期或甚至數年後再復發,所以在治療完血液瘧原蟲之後,必須再服用第二線的抗瘧疾藥物「普來馬奎寧」(primaquine)做根除治療,以避免間日瘧或卵形瘧復發。

整體而言,以間日瘧及惡性瘧最常見,大多數人感染後,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症狀,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主要為發燒,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如未接受適當的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

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1個月,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旅遊期間請穿著淺色長袖長褲,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盡量安排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

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盡速就醫,並提供醫師旅遊史及曾服用的瘧疾預防藥物等資訊,以做為診斷與治療參考,相關資訊請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疾管署 瘧疾 發燒

延伸閱讀

今年首例境外移入瘧疾 確診個案肯亞女性來台探親

疾管署監測流感春節恐達高峰!A型流感多久會好?A流傳染途徑、併發重症8前兆一次看

全身長疹子…台南今年首例M痘個案 衛生局:已聯繫環境清消

羅一鈞爭取疾管署預算遭罵 王必勝憶往事:他是我們的守護神

相關新聞

零關稅生效 「紐乳」價格仍未降

台紐經濟合作協定今年起全面生效,紐西蘭進口液態乳零關稅來台,然而市售約一公升的紐西蘭鮮乳每瓶仍要價一二○元,業務通路價格...

台大公衛專家:3月超額死亡降 但麻疹疫情創6年新高

國內因急診壅塞,病人延後治療及新年假期等原因,2月超額死亡達29%,創新冠疫情後新高。台大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醫所教授陳秀熙...

輪班間隔短 客運違規率升至近4成

汽車客運業疲勞駕駛釀禍時有所聞,據勞動部最新公布二○二四年專案勞檢,發現汽車客運業處分率從二○二三年的百分之卅一點四,升...

監所醫療費缺口 擬挪罕病預備金

矯正機關收容人增加,許多受刑人為長刑期或高齡者,造成醫療需求增加。健保總額歷年編列用於監所醫療預算未大幅成長,去年產生二...

近5年嬰幼兒受虐增 逾8成父母下手

少子化已成國安議題,但嬰幼兒受虐比率卻逐年升高,衛福部保護司最新統計顯示,平均每年接受二千名嬰幼兒受虐通報,超過九成三為...

對等關稅恐使癌症用藥漲價?病團籲加碼癌症新藥基金

美國總統川普預告,下一波對等關稅將對藥品開徵。此舉恐釀成國際新藥漲價,衛福部長邱泰源今天表示,因應癌症藥品漲價,衛福部嚴...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