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通膨掏空錢包 綠色和平:每個家庭3年多花7千元買蔬果

綠色和平分析過去三年氣候通膨對於家庭支出的影響,其中近3年已經使一個家庭必須多花將近7500元在漲價的蔬果上。記者李柏澔/攝影
綠色和平分析過去三年氣候通膨對於家庭支出的影響,其中近3年已經使一個家庭必須多花將近7500元在漲價的蔬果上。記者李柏澔/攝影

綠色和平今天舉辦「氣候通膨影響家庭支出記者會」,分析過去三年氣候通膨對於家庭支出的影響,其中食材部分,氣候變遷加劇導致蔬果因異常天氣事件產量減少和價格上升,近3年已經使一個家庭必須多花將近7500元在漲價的蔬果上,呼籲政府擴大淨零投資政策,以及加速在生能源的發展。

綠色和平表示,台灣自2022年起已連續3年CPI突破2%警戒線,家庭的生活成本不斷攀升,根據過去3年主計處「物價變動概況」和經濟部資料分析氣候通膨對家庭支出的影響發現,家庭支出的兩大項目「食物類與居住類」都受到氣候通膨影響而持續上漲,這三年累積已讓每個家庭多支出逾8000元。以「食」為例,氣候變遷加劇導致蔬果因異常天氣事件產量減少和價格上升,加上極端氣候事件越頻繁,這3年已經使一個家庭必須多花將近7500元在漲價的蔬果上。

歐洲央行合作博士Maxmilian Kotz指出,分析過去30年多個國家數據,確實發現高溫極端天氣會導致食品價格上漲,進而影響整體通膨。東亞因為極端熱浪,日本的主食稻米價格上漲50%、韓國最負盛名的泡菜主食材白菜價格上漲70%。政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應該要加速再生能源發展以減低碳排放。

「珊迪兔」曾采穎表示,家庭主婦對生活成本的上漲相當有感,現在1000元到市場真的買不到什麼食材,除了整體經濟環境問題外,其實氣候變遷也不知不覺影響到農業和畜牧業,氣候異常導致產量以及品質也相對推高生活成本,這更是對家庭整體財務計畫的挑戰:上漲的物價除了壓縮許多家庭的儲蓄能力,也會排擠投入在孩子教育、健康和長期投資上的資源。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黃聰智指出,2024年的新生兒數再創歷史新低,少子化已是國安危機,若生兒育女的成本因為氣候變遷的關係不斷提升,恐將使生育率越來越低,除此之外暖化與極端氣候也剝奪孩子適宜外出玩耍的日子,室內型遊玩的行程費用相比通常更高昂,希望政府能夠重視這些看不見的生與養育成本,同時在政策面重視兒少這些缺乏發聲權的族群,提供下一個世代公平的環境使用權。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方君維指出,政府一再宣稱要穩定物價,結果卻放任氣候通膨影響民眾荷包,而遺憾的是,目前政府的減碳和再生能源進度連年跳票 ,未來氣候通膨恐怕會更嚴重。建議政府應盡快提出氣候通膨對台灣經濟影響評估,並定期公布氣候通膨指數,讓各界了解潛在衝擊才能對症下藥。

此外,為減低碳排放以解決氣候通膨,政府應擴大淨零投資,加速再生能源發展並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並加速再生能源發展。

再生能源 氣候變遷 通膨

延伸閱讀

日銀 本周估升息1碼

全球市場觀測站/美股基金 逢低進場

大學成績通膨有3害擬修正 台大:下學期辦學生說明會廣泛聽取意見

成績通膨 台大學生會調查:逾7成學生反對A+分數調升

相關新聞

北捷列車飄燒焦味 民眾按緊急鈴…初步研判這原因造成

北捷江子翠站到龍山寺站,今天下午列車傳出燒焦味,民眾憂心列車異常,按下緊急按鈕。北捷說明,列車設備正常,初步研判是執行手...

乘客搭商務艙吃到發霉草莓 長榮航空致歉:已加強品管

長榮航空遭爆食安問題,一名搭乘搭乘商務艙的乘客指出,4月19日搭乘巴黎返台班機,用餐時竟吃到「發霉草莓」,導致下機後腹瀉...

日本連鎖飯店被爆床底藏陌生男子 日旅達人:另一事更令人驚嚇

日本是不少台灣民眾出國首選目的地,有外國女網友到日本東京旅遊,入住連鎖APA酒店,第二天回酒店後嗅到房內有怪味,發現亞裔...

有樁無電…公共充電停車位 被疑「樁」樣子

交通部編列九點八億元補助設置公共充電樁,今年底將完成四八六五槍,有民眾爆料,許多充電專用停車位「無法供電」,質疑是為了換...

今年首波梅雨鋒面來了! 氣象專家提醒:5/5起連6天下不停

台灣即將進入梅雨季,氣象專家林得恩今(27日)指出,根據中央氣象署系集模式最新模擬資料顯示,5月5日至5月10日期間,台灣可能迎來今年第一波梅雨鋒面,期間將出現明顯且持續的降雨訊號。

半數兒少 玩社群不懂數位足跡

兒少使用網路已是日常,但對數位足跡曝光的輕忽,導致被盜用身分、肉搜、騷擾、詐騙,甚至性私密影像外流等層出不窮。家扶基金會...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