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國小童竟染梅毒 青少年性病低齡化且人數創新高

青少年性行為開放,專家認為,感染性病案例逐年攀升,尤其是淋病、梅毒,除了衝擊身心理健康,長期不治療恐造成不孕。立委與國教行動聯盟呼籲,衛福部應正視這個問題,盡速啟動三大防治措施,包括跨部會合作啟動性健康計畫、制定中央家庭教育政策、訂定本土化性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指出,青少年性病日益嚴重,且數度快速暴增,在淋病部分,在過去12年間,10至19歲男女青少年感染淋病增加7倍,等於每10萬人中有50.34人感染。其中,10至14歲女性感染病例高於同齡,顯示女性感染增長快速,而且走向低齡化。
另外,梅毒總病例數在2012年至2024年間增長了近4倍,且女性病例增長速度遠高於男性。相較淋病,梅毒的低齡化與女性病例急速增加更為明顯。10至14歲女性呈現近9倍增長,15至19歲女性竟以53倍增幅,從4例增至211例。王瀚陽認為,青少年罹患性病的數字反映了家庭與學校在性教育上的缺失。
立委陳昭姿表示,台灣青少年的總人口數每年顯著下降,但是青少年性病增加的比例卻逐年攀升,顯現性健康教育普及不足,政府應該從源頭擬訂防治計畫,強化學校與家庭教育的連結。她強調,孩子為什麼不敢、不願開口求助,主因是大眾對性傳染病的汙名化或偏見,如果有完善的隱私保護及諮商制度,就能放心接受治療。
淋病、梅毒好發年齡為25至39歲,在成人族群也是呈現上升趨勢。立委林月琴指出,對於國教盟公布的數據,令人憂心無法發展出有效的性教育預防,錯誤的性知識、不安全的性行為,都會讓未來不孕的機會增加。她疾呼,「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已經14年未大修,應該著重家庭教育,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有正確的性觀念。
王瀚陽強調,多項青少年性健康計畫自2020年後陸續停止,包括大專校院性教育計畫於2020年7月停止、高中以下性教育計畫於2021年8月停止、衛福部青少年性健康促進服務計畫於2023年12月停止。他觀察,公共健康政策停滯,是性健康資源停止的警訊,政府應立即啟動青少年性健康防治計畫。
王瀚陽指出,目前這些計畫都已經停擺,因為性平教育法出來之後,分成性教育、性別平等,性教育的內容為健康,性別平等強調兩性尊重,兩者相互有排擠效應。且台灣的課程融合為「健康體育」,每周僅一節課,健康課程沒有專業師資,政府也沒有培訓師資人員計畫,導致整體性健康教育的缺失。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