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傳川普考慮4月2日「兩步驟」實施新關稅 可能方案曝光

金賽綸丈夫出手了!曬結婚證明否認墮胎 前男友「疑遭金秀賢威脅」

今晚離境遭嗆「還不認錯」 陸配亞亞攜家人:會堂堂正正回來

每天1杯「心臟病風險增17%」!醫曝含糖飲攝取上限:給身體喘口氣

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教授李伯賢提醒,常喝含糖飲料可能會帶來不少健康問題。
示意圖/ingimage
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教授李伯賢提醒,常喝含糖飲料可能會帶來不少健康問題。 示意圖/ingimage

吃太多甜食可能會影響健康,甚至會提高癌症風險。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教授李伯賢提醒,常喝含糖飲料可能會帶來不少健康問題,並進一步分析糖與癌症的潛在關係,建議每日糖分攝取量的健康標準。

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教授李伯賢在臉書分享,頂級醫學期刊《BMJ》大型研究綜合分析顯示,「我們日常攝取的糖,不僅可能導致體重增加,還與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痛風、脂肪肝、牙齒健康,甚至癌症風險密切相關」。

李伯賢指出,常喝含糖飲料可能帶來一系列健康問題,且風險隨量而增加,每天每多喝250ml含糖飲料「心臟病風險增17%、中風風險增7%、痛風風險增35%、肥胖機率增12%」。含糖飲料不僅是「空熱量」還會影響脂肪代謝,導致內臟脂肪堆積,增加脂肪肝、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李伯賢表示,研究發現,高糖攝取可能提高某些癌症風險,包含每天多攝取25g果糖,「胰臟癌風險增22%」及「乳癌死亡率增17%」,糖的代謝可能與乳癌進展相關。雖然目前關於糖與癌症的證據仍有爭議,但可確定的是,過多糖分容易導致肥胖,而肥胖本身就是多種癌症的重要風險因子。

另外,甜食過量會增加胃食道逆流風險,高糖飲食會刺激胃酸分泌過多,容易導致胃酸逆流,刺激食道壁;體重增加,會提高腹內壓,使逆流情況更為嚴重;含糖汽水和碳酸飲料可能通過增加胃內壓力、放鬆食道下端括約肌、刺激胃酸分泌及其酸性特性,導致胃酸容易逆流回食道,引發灼熱感和不適。因此,建議減少高糖食物攝取,尤其是甜點和碳酸飲料,對減緩胃酸逆流的症狀非常有幫助。

李伯賢建議「改喝無糖飲品」,無糖茶、氣泡水;「選擇天然甜味」,用水果代替甜點;「優化飲食結構」,多吃蔬菜、全穀類和高纖食品,降低酸鹼值波動。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糖攝取量應少於25g(約6茶匙),「含糖飲料每週最多1份(約200-355ml)」。一罐330ml的可樂通常含有約35g糖,相當於8.75茶匙糖(每茶匙約4g),含糖量約為攝取上限的1.4倍。一瓶市售的市售的400CC、100%柳橙果汁每瓶含糖量34.8g,和可樂差不多。加上因榨汁會去除大量纖維,糖分更容易被吸收,最好直接食用新鮮的柳橙,可保留纖維,減緩糖的吸收速度,並增加飽足感。

手搖飲料 癌症 肥胖

延伸閱讀

長輩不愛喝水 試試加點奇亞籽|元氣網

南台灣飲料店霸主紅太陽招牌「海尼根綠茶」打響名號卻引發爭議

火鍋界的台灣味霸主!10大台式人氣連鎖個人鍋物 一吃就愛上

六角王耀輝:併購翰林將於3月1日交割 明年雙位數展店

相關新聞

TPASS 2.0首月回饋來了!3.6萬張電子票證今起開領

為擴大TPASS政策嘉惠範圍及鼓勵民眾搭乘公共運輸,交通部於2025年1月推出TPASS 2.0公共運輸常客優惠回饋,截...

國家級警報響 上午9時40分花蓮縣地震、7縣市震度3級以上

上午9時40分發生有感地震,預估震度3級以上地區:新竹、台中、南投、彰化、雲林、宜蘭、花蓮。中央氣象署針對花蓮縣發布災防...

成人5癌篩檢 乳癌陽追率最高

去年有四八一點九萬人次的國人接受免費成人癌症篩檢,包括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口腔癌與肺癌,每一百名陽性反應個案中,八十...

菸害防制法新法滿2年 電子煙吸食人數不減反增

菸害防制法新法於二○二三年三月廿二日起施行,重點為禁止電子煙、嚴管加熱菸及其必要組合元件,提高禁止吸菸年齡至廿歲等,但上...

最新研究!癌友維持肥胖 5年後存活率比正常體重者多10%以上

常有人說「健康從減肥開始」,不過當疾病侵擾時,身體多出的「份量」或許能夠成為救命的關鍵。最新研究指出,在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癌症病患中,體重達到肥胖標準的人,五年後的整體存活率比正常體重者整整高出10%以上。

最大震度3級!高雄甲仙12:23發生規模4地震 6縣市有感

中央氣象署今發布第114075號地震報告,高雄今中午12時23分發生規模4地震,震央位於高雄甲仙區,地震深度14公里,屬...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