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新創獎攻下逾2成 生技醫藥產業有望成護國群山

台灣諾華獲獎團隊合影。圖/台灣諾華提供
台灣諾華獲獎團隊合影。圖/台灣諾華提供

生技醫藥產業被看好成為護國群山,第21屆「國家新創獎」6大獲獎名單昨揭曉,最後獲獎的團隊依技術專業領域類別分析,生技製藥與精準醫療占比22%居冠,其中台灣諾華以血脂控制針劑參賽,獲頒「國際新創獎」,同樣獲得該獎項的,還有以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疫苗參賽的葛蘭素史克(GSK)藥廠台灣分公司。

被譽為國內生醫與大健康領域最高指標獎項的「國家新創獎」,由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主辦。今年度參賽團隊數量創近3年最高,共同角逐企業、國際、初創、學研、育成及臨床新創等6大獎項,且經橫跨部會、醫界、科研、產業、創投、智財權、財會等領域的85位專家嚴格審查,遴選出得獎的團隊企業,最後獲獎的團隊依技術專業領域類別分析,生技製藥與精準醫療占比22%居冠,競爭激烈。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頭號殺手,每年造成全球超過2050萬人死亡,占全球總死亡人數的3分之1;在台灣,2023年因心臟與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超過3.5萬人,疾病負擔排名僅次於癌症,翻轉現況的關鍵之一,便是長期穩定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降低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

台灣諾華的血脂控制針劑,是全球第一個用於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小分子干擾RNA藥物,創新面向除了藥物施打與保存更容易外,也包括諾華共有7大臨床試驗計畫於台灣多家大型醫院執行,另與健保署簽訂合作備忘錄,與醫學會、醫學中心合作教育病人。

代表諾華領獎的心腎血管內分泌醫藥事業部部長蔡涵如表示,透過今年新發佈的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臨床治療路徑,與醫界攜手合作,提升病友對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的認識,使高風險患者能受益於醫療進步。

還有常見且具高傳染力的呼吸道病毒的RSV,可能導致下呼吸道疾病,包含肺炎等,因為免疫力下降、肺部老化與其他慢性共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氣喘、心衰竭等,使得高齡人口染上RSV的風險高,且有較高機會因此需要住院治療。


GSK台灣醫藥學術處處長鮑鵬文表示, GSK非常榮幸能再度獲得國家新創獎,顯現出GSK多年來投入疫苗研發成果獲得肯定。為患者著想一直是GSK最重視的企業核心價值,希望能繼續為台灣民眾的健康福祉貢獻力量,並且在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之際,持續提供創新與安全的疾病預防與治療選項。

國家新創獎的審查意見指出,GSK產品以專利佐劑增強免疫反應,其保護力持續時間長,對於台灣高齡化社會,預防老年人及慢性病年長者感染是重要等優勢,獲得「國際新創獎」的生技製藥與精準醫療類獎項肯定,是繼2022年 ,GSK 台灣分公司再度以創新疫苗獲得同獎項。

葛蘭素史克(GSK)藥廠台灣分公司獲獎團隊合影。圖/GSK提供
葛蘭素史克(GSK)藥廠台灣分公司獲獎團隊合影。圖/GSK提供

團隊 心血管疾病 生技

延伸閱讀

嘉大研發提升肉雞生長性能帶動經濟效益 榮獲國家新創獎

台灣賽諾菲榮獲國家新創獎雙料殊榮 追尋科學奇蹟綻放生命光彩

AI即時偵測辨識肝腫瘤 iGood Liver AI 獲國家新創獎

友守候多時等不到人 嘉義7旬婦昏坐車站廁所馬桶不治

相關新聞

憂鬱自傷 躍居兒心科就診之冠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發布兒少心理健康調查,近三年,憂鬱症、自殘等兒少患者明顯增加,位居兒童身心科門診診斷類別第一名。...

觀光署發文要求「勸阻」遊客赴陸? 業者曝影響程度

賴清德總統今年3月13日發表「五大國安統戰威脅及十七項因應策略」談話,提及在兩岸交流上,要求相關單位提高國人赴陸旅遊風險...

前教宗方濟各逝世前才治療 蘇一峰:這疾病又稱老人殺手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今天驚傳逝世,享壽88歲。方濟各今年2月因呼吸困難被送進羅馬傑梅利醫院,一度病危,3月23日才出院,他因...

超熱!2縣市黃色燈號警示 1縣市亮橙燈恐38度以上

中央氣象署下午3時11分針對屏東、台南及高雄3縣市發布橙色燈號及黃色燈號警示,指出天氣高溫炎熱,今(21)日屏東縣地區為...

阿茲海默症2新藥要價逾150萬 用藥資格須過4關卡

國外兩大阿茲海默症新藥已陸續取得食藥署藥證,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正參考國外資料擬定用藥指引。本報取得初步使用建議,共四大關...

零關稅生效 「紐乳」價格仍未降

台紐經濟合作協定今年起全面生效,紐西蘭進口液態乳零關稅來台,然而市售約一公升的紐西蘭鮮乳每瓶仍要價一二○元,業務通路價格...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