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每10年降6% 專家:影響人類抗氣候變遷能力

IPBES發布的報告強調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糧食安全、營養、可用的水資源和水質、健康、抵抗氣候變遷的能力。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IPBES發布的報告強調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糧食安全、營養、可用的水資源和水質、健康、抵抗氣候變遷的能力。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聯合國旗下研究機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昨天發布《氣候變遷下生物多樣性、水、食物和健康鏈結評估報告》(Nexus Assessment Report)。該報告指出,全球每個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每10年下降2-6%,將大大影響人類糧食、水資源甚至是抵抗氣候變遷的能力。專家呼籲,各層級決策者目前最需要的是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思維。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天邀請專家共同解析IPBES最新報告,該報告指出,全球每個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每10年下降2-6%,若目前驅動生物多樣性流失的趨勢「一切照舊」,將導致糧食安全、營養、可用的水資源和水質、健康、抵抗氣候變遷的能力,以及幾乎所有自然對人類的貢獻都嚴重下降。

此外,全球超過一半以上人口住在生物多樣性減低、水資源缺乏或水質下降、糧食不安全、健康風險增加和氣候變遷衝擊最嚴重的地區;而2023年全球年度經濟活動中,中度至高度依賴自然的產業總值高達58兆美元,占全球GDP的50%以上。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大利表示,當前各層級決策者最需要的就是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思維,政府必須延續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 (Aichi) 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宗旨。然而亞洲非常缺乏生物多樣性的資料與評估指標這類的指標,亞洲第一次有國家提出指標是印度2020年發布國家鳥類報告,而台灣2023年第一次發布生物多樣性指標緊跟其後,顯見我們還需要更多資料和生物多樣性指標工具。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助研究員袁美華指出,這次IPBES發布的報告是國際首次完整評估包含了氣候變遷、水、糧食、生物多樣性、健康這5個鏈結要素彼此的關係,並評估了71個因應方案,提出代表性的10大行動,根據科學證據提供決策者可參考的策略。

袁美華強調,71個因應方案中,有24個強調以自然解方為基礎的策略,從台灣來看,國內綠色國民所得帳已經展開一段時間,但關於生物多樣性帶來的好處還沒有算進來,希望政府估算經濟對自然的衝擊外,也應該以正面方式把自然的好處也算進來。

成大生命科學系教授陳一菁指出,該報告是首度在聯合國框架下指出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之間複雜的鏈結,過去全球多著重氣候變遷衝擊生物多樣性,但現在強調生物多樣性退化會影響對人類很重要的糧食、水與健康,再反過來加劇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 水資源

延伸閱讀

屏東移除4.4萬隻綠鬣蜥創新高 教育訓練12月23日起報名

一銀深耕ESG 多元公益滿檔

影/超可愛!三級保育動物「螃蟹獵人」現蹤 阿里山覓食

三峽美人茶特等獎得主陷租保育林種茶風波 當事人:良心種地不容抹黑

相關新聞

免疫輔助 翻轉早期三陰性乳癌

在荷爾蒙陽性、HER2陽性等早期乳癌用藥陸續獲得健保給付後,三陰性乳癌成為目前早期乳癌健保給付治療的最後一塊拼圖,經侯明鋒等多名乳癌權威專家請命及病友團體懇請下,健保署擬接軌國際,將給付早期三陰性乳癌術前與術後輔助免疫藥物治療,大幅減輕病友沉重經濟壓力,也讓賴總統「二○三○年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健康目標,往前跨一大步。

充電線不用了…丟垃圾桶或回收?環保局、台電曝正解 1條件可換超商抵用金

農曆新年就快到了,不少人都會趁年前大掃除,準備除舊布新。有網友表示,家裡集中了2、30條左右的充電線,卻不曉得該如何處理?對此,新北市環保局指出,充電線為廢資訊物品類,須妥善分類交給清潔隊回收車。台電表示,由於充電線外層是PVC塑膠皮,不可以丟進焚化爐燃燒,因此務必交由清潔隊資源回收車進行回收作業。

全台PM2.5測值 環團質疑低估

環境部日前公布去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截至去年十一月底,全台PM2.5年平均濃度十二點五微克/立方公尺,較前年十三點七微克...

12強紀念悠遊卡 750多萬所得捐贈3單位 助原鄉基層棒球

悠遊卡公司為慶祝中華隊奪下2024世界12強棒球賽冠軍,去年發行紀念悠遊卡,統計共賣出26萬多張、750多萬元紀錄,並承...

健保總額斷頭制 恐衝擊患者權益

頭痛患者就醫,醫師安排電腦斷層竟需等五個月;病人術後回診,卻掛不上執刀醫師門診。南區健保分局近三年實施醫院總額制,由醫院...

明晚再有冷氣團南下!6度低溫恐再現 最冷時間點曝光

冷氣團一波接一波,中央氣象署預報員張竣堯表示,明天白天為未來1周最溫暖的一天,明晚再有大陸冷氣團南下,且配合南方雲系北移...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