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廢棄物」加值回歸農業 達零廢棄、淨零目標
農業部上午舉辦 「全循環零廢棄永續農業新價值」循環農業成果發表會,展現農業剩餘資源循環再利用推動的成果。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長莊老達致詞時表示,全循環零廢棄才能達到淨零目標,如把農業剩餘資源再利用,製成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商品,才能達到實踐永續農業的經營方式。
會中也介紹從水稻、 鳳梨、菇類、牡蠣及畜禽動物等多樣農業生產過程衍生的產物,如植株殘體、水果皮渣、廢棄介質、牡蠣殼、動物糞便,甚至是農業塑膠等物質等相關技術成果,讓「廢棄物」加值再回歸至農業產業鏈中使用。農業部也期許跨產業上下游合作,吸引更多業者投入循環產業,共同推動臺灣農業的永續發展,以循環經濟商業模式逐步落實農業生產全循環、零廢棄的長程目標。
會場展示廢棄菇包再製成栽培介質,可取代進口泥炭土與椰纖;鳳梨與檸檬皮渣開發為青貯料,可替代進口芻料,以及利用木黴菌製劑施用於禽畜舍墊料,可降低環境臭味;稻草漿製成環保包材,取代塑膠製品的使用;牡蠣殼粉開發復育礁,可成為水下生態育的友善材料。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