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失智永續論壇/陳筠靜:每一個家庭都應該提早準備
台灣目前有逾37萬名失智症者,其中93.8%在家中照顧,僅6.2%住進專業機構,顯示家庭照顧位居失智症照護系統核心,但家庭人口變小、經濟壓力倍增,常令家屬喘不過氣。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在今(30)天的「2024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國際論壇」中,以「失智症家庭的預先準備計畫」為題,表示失智症病程長、且深具變化,家庭須長期投入人力、物力與情感支持,這使得提早規畫與整合資源變得格外重要。
陳筠靜提出「穩定醫療+非藥物治療」的照護作法,強調「人、環境與活動」平衡。她解釋,失智症者可能在某些時段出現失智狀況,但提供友善環境、穩定其情緒、維持興趣參與及人際互動,能有效延緩退化,例如減少失智症者身邊的刺激源、降低焦慮;活動安排時,根據其興趣與能力設計日常活動,以激發潛能並保持作息穩定。
善用資源,建立友善的失智照護環境
陳筠靜建議,失智家庭的第一步,即是舉行家庭會議,透過討論病情、資源配置與照護分工,達成共識並確認該如何執行。她提出三點建議:
1.定期盤點資源:包括身分(如申請身心障礙證明)、人力(全職或兼職照顧者)、財力(補助、儲蓄、保險)及家庭開銷等。
2.靈活運用資源:沒有完美的照護資源,但「現在的30分,可以為未來的80分奠定基礎。」,因此應多元搭配各類資源,並適時求助。
3.持續性規畫:隨著失智症的病情變化,需求及資源會發生轉變,需保持彈性、隨時調整計畫。
陳筠靜提到,目前台灣已建立多項資源管道,包括全國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及長照2.0專線(1966),呼籲家屬主動聯繫這些專線,獲取個性化建議、善用社會資源。
「很多家庭對於尋求幫助感到抗拒,認為自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事實上,整合資源的力量,遠比單靠家庭更強大。」並舉例,透過科技產品(如防走失手環)與社區支持據點,可有效減輕照護負擔,同時保障失智症者的安全。
每個家庭都應提早準備
陳筠靜提到,政府與社會應更加重視失智症家庭的支持需求,包括推動更完善的長照政策、補助制度及專業諮詢服務。同時,她強調「預先準備」的重要性,建議家庭可以進行財務規劃、安養信託及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讓家庭更有條理地應對失智症,並確保失智症者的意願與權益。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