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補助食物銀行買冰箱成效差 「最強里長」點2大硬傷
有些人對於飲食的煩惱,可能是晚餐吃什麼,但經濟弱勢族群愁的可能是「下一餐在哪裡」,食物銀行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為了提升食物本存品質,政府從疫後特別預算中,編列7088萬8000元,讓食物銀行充實冷藏及冷凍設備,但繁瑣的行政文書,加上後續維運的電費等支出,導致成效不彰。
衛福部表示,112年成效低落,是因為計畫上路僅半年可執行,且初期還需要推廣,將持續輔導,另管理維護費每月最高補助1.2萬元。
有些陷於經濟貧窮的邊緣戶,未必符合中低收入戶資格,食物銀行能協助媒合到,他們最需要的物資,為提供多元食物供經濟不利處境家庭及民眾選擇、獲得均衡營養並落實惜食理念,政府在112年至114年「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預算」中,編列7088萬8000元,受益人數預估可達120萬人次。
衛福部統計至今年3月底,各市縣政府規劃設置的實(食)物銀行據點共計257處,但僅完成206處,其中台北市和澎湖縣分別為54.17%及28.57%,都不到六成。
六都其餘城市的布建率為新北100%、桃園79.17%、台中80%、台南78.95%、高雄100%,審計部報告指出,衛福部以疫後特別預算辦理「實(食)物銀行充實冷藏及冷凍設備」計畫,去年預算實現率僅16.65%,執行情形欠佳,受益人數也僅達到目標值的五分之一左右。
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副司長楊雅嵐表示,這項計畫補助各縣市政府實(食)物銀行據點冷凍或冷藏設備最高10萬元,管理維護費每個月最高補助1.2萬元,因為第一年辦理尚需推廣及鼓勵縣市加入,且各縣市僅有半年執行期間,加上現行實(食)物銀行據點空間有差異,再者各縣市政府透過比價、共同供應契約等方式,導致請撥金額少於原核定金額,才會導致經費執行率偏低,所以112年補助55處,將持續鼓勵各縣市政府盤點布建。
投身實(食)物銀行服務多年的萬華忠勤里資深里長方荷生,另一個頭銜是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理事長,從2002年為老人家送出第一個便當開始,成立食物銀行,對長者送餐、供餐、共餐,一轉眼已22個寒暑,而他和這個計畫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發現很多食物銀行需要冷凍冷藏設備,所以向出身社福界的時任立委吳玉琴提出這個想法,但政府機關為了防弊而設下的行政要求,以及設計成標案的形式等狀況,反倒讓許多據點打退堂鼓,包括他自己也沒有申請。
「我們的初衷是為了讓服務據點更好」,方荷生說,要申請除了需要寫一堆繁雜的文件、計畫外,後續的設備維護、電費支出等,都得由據點自行吸收,成為一樁美事的硬傷,希望衛福部能降低相關限制、擴大申請的可能性。
方荷生也點出,雖然很多據點需要冷凍及冷藏設備,但這個計畫最高補助10萬元的冰箱,並不是大型冷凍庫,「像我在台北,我有5個冷凍庫,每個都超過5坪」,同時連結了很多里長一起做食物分享,幾乎都沒有申請政府補助。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