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歲攝護腺肥大男 術後膀胱頸竟攣縮…醫揭2危險族群

據統計,50歲以上男性民眾,約50%有攝護腺肥大引起的症狀,在80歲以上的男性民眾,盛行率高達約80%。就有一名59歲高先生,由於夜尿無法一覺到天亮,手術後還出現膀胱頸攣縮。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張雲筑今天說,疤痕過度增生體質,即俗稱「蟹足腫」的患者,或有慢性泌尿道感染、心血管疾病等病史,都會增加此類併發症機率,當出現排尿頻繁、餘尿感、尿後滴滴答答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
72歲林先生,已服用藥物治療攝護腺肥大數年,但仍苦於日漸嚴重的頻尿卻餘尿不盡,解完尿總覺得下腹仍有鼓脹感,似乎沒尿完,由於擔心高齡、手術可能有風險,又聽聞有朋友在手術治療攝護腺肥大後發生併發症,於是一直忍耐不適,但每天站在小便斗前等待滴尿結束的時刻,總是對老年生活感到灰心。
另一名59歲高先生,健康檢查發現已有輕度攝護腺肥大,才知道每天晚上苦於夜尿無法一覺到天亮,原來是攝護腺有問題,於是接受手術治療,怎料術後才過一年,就感到排尿比起術前更加困難與不順暢,就醫經內視鏡檢查發現膀胱頸攣縮。
據統計,男性50歲之後,約50%會開始出現攝護腺肥大引起的症狀,80歲以上的男性盛行率高達80%,幾乎是所有熟男會面臨到的問題。張雲筑表示,攝護腺會因為慢性發炎、男性荷爾蒙刺激及年紀增加等因素,逐漸增生肥大,而影響下泌尿道功能,可能會出現排尿斷斷續續且感覺尿不乾淨、尿流緩慢、尿完滴答不停、頻尿、尿急感、夜尿等症狀,症狀隨著肥大的程度增長日趨嚴重。
至於有部分患者接受攝護腺肥大手術治療後,可能會產生膀胱頸攣縮,使排尿再度不順,此類併發症的發生原因和患者有慢性泌尿道感染、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病史有關,或有蟹足腫體質也會增加患病機率。
此外,張雲筑說,小型攝護腺若有造成尿路阻塞多會建議積極治療,但在手術過程中,要找到最適切的切除界限較中型、大型攝護腺困難,發生膀胱頸攣縮的風險也較高。
張雲筑指出,約有10%攝護腺肥大患者須以手術治療,其餘90%可透過服藥、改善生活習慣控制病情。她建議,患者平時喝水勿猛灌,建議分量、分次攝取,若藥物治療不理想時,現階段的醫療技術可採行微創或內視鏡手術方式治療攝護腺肥大,包括自費銩雷射攝護腺剜除手術,可避免膀胱頸攣縮,讓排尿順暢,因為出血少、組織熱傷害較淺的優點,適合高齡或有多重內科共病患者。
最後,張雲筑提醒,攝護腺肥大造成的下泌尿道症狀會隨著年歲增加更加明顯,甚至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當出現排尿頻繁、明顯餘尿感、尿流細而慢、尿後滴滴答答等症狀時,不論是否曾接受過攝護腺手術治療,應及早就醫檢查,並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及早疏通下水道才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