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2025蛇年紅包最新行情!這樣包有面子又討喜 單數僅它吉利

上將鬥太子/揭桂永清遭解職內幕 槓上蔣經國成導火線

奇異果直接吃太可惜 多搭配2物有助提升腸道健康「好菌更多」

雲端發票抽獎「4人重複中大獎」 財政部認了這一點有問題

財政部今天舉行記者會說明雲端發票抽獎爭議,由台北國稅局長吳蓮英(左起)、賦稅署長宋秀玲、財政部次長李慶華和財政資訊中心副主任謝明峯出席。記者潘俊宏/攝影
財政部今天舉行記者會說明雲端發票抽獎爭議,由台北國稅局長吳蓮英(左起)、賦稅署長宋秀玲、財政部次長李慶華和財政資訊中心副主任謝明峯出席。記者潘俊宏/攝影

財政部舉辦雲端發票抽獎引發內定爭議,財政部次長李慶華今天表示,財政部行政調查過程的確發現一些小問題,承辦廠商在撰寫抽獎程式時有瑕疵,包括權重設定、參數或亂數設定等,和一般隨機抽獎方式不同,因此移送調查局協助司法調查。

財政部台北國稅局今年舉辦「雲端種樹趣e起集點樹」網路抽獎活動,共分三次抽獎,最後一次抽獎出現四人重複中大獎,引發爭議。財政部今開記者會,由李慶華、賦稅署長宋秀玲和台北國稅局長吳蓮英共同出面,說明財政部行政調查的結果與未來檢討改進的方向。

李慶華說,根據這次抽獎活動規定,民眾只要持續且積極參與且完成指定任務,即可取得抽獎機會或活動點數,累積抽獎機會愈多,中獎率也隨之提高。而承辦廠商根據抽獎活動目的撰寫程式,採調高積極參與者的權數值及給予優先抽獎機會、調整系統產生亂數的區間、以該亂數與參與者的權數值比大小等方式,提高積極參與者的中獎率,並非一般隨機抽獎方式。

李慶華指出,根據廠商設計的抽獎程式,民眾只要積極參加抽獎,即可取得排序在前以提高中獎機會,但主辦機關無法操控參與人的排名。不過,抽獎程式設計邏輯是否逾越這次活動目的的必要範圍,要等司法調查確認,這也是財政部請調查局協助司法調查的目的。而根據財政部清查,其他稅捐機關並沒有採用這種模式舉辦抽獎活動。

至於廠商程式設計有無不法?李慶華說,要依司法調查結果而定, 若無問題,就按照抽獎結果處理,若有問題就不發放獎項,目前第三次抽獎的獎項尚未發放,暫時當作證據保留。

外界關切實際參與抽獎的人次為何?吳蓮英指出,第一期抽獎人數1萬2824、抽獎次數3萬6264人次;第二期抽獎人數2萬3945人、抽獎次數12萬1445人次;第三期抽獎人數2萬5578人、抽獎次數13萬6088人次。至於四位重複中獎人第三期的抽獎次數介於20至50次。

針對未來改進方式,宋秀玲表示,現行租稅宣導活動不是只有抽獎活動,還有統一發票盃路跑、有獎徵答等,未來租稅宣導若要辦抽獎活動,將採隨機抽獎方式,同一活動若有多期抽獎,將以不重複中大獎為原則;抽獎程式及抽獎資料庫應以單機儲存,避免網路連線造成外洩。

此外,賦稅署將參考這次活動調查結果研議公平、合理及具公信力的抽獎方式(含抽獎資格、抽獎程式),並於事前、事中及事後就每一個管控點建立安全查核機制,以確保抽獎結果符合活動目的及外界期待。

財政部推廣雲端發票,傳出中獎名單重複的爭議。記者郭韋綺/翻攝
財政部推廣雲端發票,傳出中獎名單重複的爭議。記者郭韋綺/翻攝

司法 國稅局 李慶華 發票 財政部

延伸閱讀

川普勝選 財部:續與美協力推動避免雙重課稅協定

影/雲端發票中獎爭議待司法調查 4名重複中獎人獎品暫不發放

雲端發票抽獎「4人重複抱走大獎」起爭議 財政部調查出爐

台灣金聯拔官風暴 施俊吉:懷疑擋人財路被換掉 盼府院不要羅織罪名

相關新聞

最新年終排行榜金融業13連霸 最低這產業平均0.69個月

年終獎金陸續開獎,104人力銀行調查,2024企業平均發放1.12個月年終,其中金融業奪下13連霸、預期平均1.88個月...

政府撥補、投資效益挹注…勞保破產延至2031年 潛藏負債擴大

最新勞保精算報告昨出爐,因政府連年撥補、投資效益大好,勞保基金用罄大限自二○二八年延至二○三一年,但潛藏負債卻增加至十三...

旅館輪班間隔 勞部評估有條件鬆綁

交通部觀光署提案鬆綁一般旅館業房務清潔等人員輪班間隔時間以改善缺工問題,勞動基準諮詢會昨開會討論認為,在天災、事變或突發...

四接案 環團促謝國樑表態

基隆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四接)本周五第六度叩關環評初審會議,基隆市工商團體昨天首度表態支持四接,同時間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等...

高齡家庭更苦!CPI年增率連四年破2% 去年2.37%高於全體平均

主計總處今日發布2024年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2.18%,同步發布高齡家庭(戶內人口皆為65歲以上)CPI...

【重磅快評】經濟部選擇性支持綠電

推廣綠電、綠鏈企業是經濟部被賦予的任務?其實不全然是,對經濟部「業績」有幫助的企業界當然支持,如果影響經濟部管轄的大企業...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