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高階警人事發布!基市局長被控性騷降調航警副局長 廖美鈴升副署長

本周「血型+生肖」財運TOP5!第一名「好運爆發」:財源滾滾而來

釋昭慧列4點開撕「罵人先生」 他親上火線回擊:相信證嚴懂這危險

防類鼻疽、流感口罩快戴起來 但過期口罩1原因最好別用

常見的一般醫用口罩大多有三層結構,最外層有防撥水效果,可阻擋飛沫及異物。記者賴昀岫/攝影
常見的一般醫用口罩大多有三層結構,最外層有防撥水效果,可阻擋飛沫及異物。記者賴昀岫/攝影

衛福部疾管署預估,今年流感疫情可能提早至11月中旬來襲,面對秋冬呼吸道疾病流行期,加上颱風相繼侵台,類鼻疽疫情愈來愈嚴重,疾管署呼籲,脆弱族群不僅要盡可能待在家中,也建議隨時佩戴口罩;不過,國人於疫情期間囤積大量醫用口罩,如超過有效期限保護效果將降低,應避免使用,另,口罩屬於醫材不得私自在網路販售,否則最重可罰100萬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副院長吳岱穎指出,秋冬是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長者、嬰幼兒、孕婦、免疫功能較差者,以及糖尿病、氣喘、心血管疾病、肺臟疾患、肝臟疾患、腎臟病等慢性病患,或是BMI大於等於30,以及其他潛在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屬於高危險族群,應特別留意。

吳岱穎說,呼吸道疾病都是以飛沫傳染為主,常見症狀如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發燒、頭痛、肌肉痠痛、疲倦等,或需要注意的危險徵兆,季節性流感、新冠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肺炎鏈球菌感染等,都是常見的類型。



戴口罩的時機,包含出入醫院時、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時,或本身免疫力較差者,吳岱穎指出,醫用口罩如有破損或髒汙即應更換,拋棄式產品勿重複使用,使用前要將手洗淨再取用口罩,並檢查有無破損或汙染、耳帶是否牢固等;佩戴時防水層朝外,將耳帶掛上耳朵,拉開口罩、遮住口鼻;戴上後輕壓鼻樑片,使口罩與鼻樑緊貼;最後檢查口罩是否完整覆蓋口鼻,且內外上下皆密合,可呼氣確認。

佩戴口罩是預防飛沫傳播的重要方式,食藥署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組科長張敬崴說,常見的一般醫用口罩大多有三層結構,最外層有防撥水效果,可阻擋飛沫及異物,中間的過濾層可過濾細菌,裡面的親膚層則可少量吸收濕氣及水分,使佩戴較為舒適;至於能過濾95%以上微小粒狀物的「N95口罩」,正確佩戴的話密合度非常高,也因此呼吸阻力很大且悶熱不適,難以長時間佩戴且有缺氧風險,不建議一般民眾日常使用。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提醒,領有執照的醫療器材商或藥局才能販售醫用口罩,如要在網路販售,需提供消費者醫療器材品名、許可證字號、製造業者的詳細資訊,也須載明販售業者名稱、地址、許可執照字號及諮詢專線電話等,「民眾若有多餘的醫用口罩也不可自行販售,以免觸法」,違者可處3萬到100萬元罰鍰,如超過保存期限就建議避免使用,長期放置可能會使纖維劣化,失去攔阻的功能,也不建議公開贈送他人。

戴口罩的時機,包含出入醫院時、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時,或本身免疫力較差者。記者賴昀岫/攝影
戴口罩的時機,包含出入醫院時、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時,或本身免疫力較差者。記者賴昀岫/攝影

口罩 疫情 食藥署

延伸閱讀

桃園5騎士大喇喇上路…不掛車牌、遮蓋車牌、不戴安全帽 警逐一開單

本土類鼻疽添1死 高雄6旬慢性病男就醫當天亡

力抗國光疫苗變色事件...基隆幼兒流感接種率 成全國第一

高雄6旬男染類鼻疽當天亡 疾管署籲「這類人」待在家別開窗

相關新聞

弱勢家庭困窘 三餐變兩餐想辦法活下去

物價飛漲,弱勢家庭負擔更顯沉重。家扶基金會去年底對扶助的弱勢家庭問卷調查,自覺伙食費有困難的家庭高達百分之五十四,百分之...

台中5寶爸原承諾不再生突又晉升「6寶爸」近況曝光

台中30歲江男,2020年底以「5寶爸」籌孩子醫藥費要賣嬰兒推車引熱議;市議員江和樹今天到江男工作的汽修廠探視,得知江男...

今年健保總額9286億元新高 民團憂保費調漲

今年健保總額拍板,首度突破九千億元,成長金額史上新高。衛福部社會保險司代理司長陳真慧說,今年度健保總額成長率百分之五點五...

麻疹疫苗詢問度飆高 診所缺貨

麻疹疫情延燒,確診者足跡遍布多處,部分民眾搶打疫苗,卻撲了空,臨床醫師呼籲,衛福部釋出公費麻疹疫苗,供高風險族群自費接種...

食物中毒擴大32人中鏢!饗饗信義店想復業遭打槍 北市府說重話了

饗饗微風信義店爆出疑似食物中毒,北市衛生局直至今天下午持續接獲醫院通報就醫,已累計32人,有持續擴大之虞,駁回業者復業申...

醫師提醒春節前快打疫苗 避免重演2016年「流感癱瘓急診惡夢」

目前是流感的高峰期,上週類流感門診就有12萬7千人就醫,加上春節民眾南北往返,容易讓流感傳播。日前兒童急診科醫師謝宗學提醒「今年最長的春節假期,又有長時間醫療院所休假,擔心流感一發不可收拾,重演2016年春節流感癱瘓急診惡夢」。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