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僅兩成讀者付費 業者嘆:不出不行、出了卻難賺錢
疫後閱讀型態往數位發展,台灣電子書出版的數量逐漸追上紙本書,讀者的付費習慣卻未養成。台灣經濟研究院文創產業組組長賴逸芳日前在線上國際論壇中分享電子書數據,發現去年台灣電子書申請ISBN書號占比已達四成,電子書讀者卻有八成透過免費網路閱讀、三成上公共圖書館免費借閱,僅一成八付費購買電子書。 出版業者以「不出不行、出了也難賺錢」形容台灣的電子書市場。
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當晚,相較於過去出版社要緊急鋪貨得主庫存書,許多讀者已在第一時間上網買到首位七○後諾獎得主韓江四本小說的電子書。引進韓江繁體中文版的漫遊者文化出版社總編輯李亞南表示,漫遊者現已做到「紙電同步」,每本新書都會同時出版紙本書和電子書。
賴逸芳指出,根據國家圖書館的ISBN新書申請出版總數,電子書的占比從2019年的4.3%,一路飆升到2023年的四成。圖書部分,紙本電子書都出版者占六成,同步出版者占四成九;漫畫部分,紙本電子皆出版者占七成九 ,同步出版者占三成八。
但根據2023年文化內容消費趨勢調查報告,電子書讀者有八成是透過免費網路閱讀、有三成會上圖書館借閱,僅一成八付費購買電子書。 電子漫畫免費閱讀的情況更嚴重,電子漫畫讀者有八成六透過免費網路管道閱讀、二成一上圖書館借閱,僅一成五付費購買電子漫畫。
中華動漫出版同業商會協進會秘書長高世樁以「不出不行、出了也難賺錢」形容電子書市場。他分析,疫後數位閱讀風氣形成,紙本書市場嚴重衰退,出版社不能不出電子書;但電子書讀者仍習慣免費資源,出版社無法從電子書取得合理利潤。
而不管是電子書或電子漫畫,讀者上圖書館借閱的占比都高於付費購買。Readmoo讀墨電子書商品與內容部行銷總監何宛芳表示,曾多次在網站看到讀者分享,過去會直接上讀墨購買電子書,現在會先到公共圖書館的電子書系統「借借看」。
電子書付費習慣在台灣難以培養,業者認為有兩大原因—一是網路盜版盛行,二是公共圖書館提供免費電子書借閱。相較於紙本書,電子書不具收藏價值,是從圖書館借或自己付費購買,閱讀品質差別不大。而公共圖書館提供的電子書借閱相當方便,讀者在家中便能借閱全世界各地圖書館的電子書,造成電子書讀者傾向免費借閱。
閱讀漫畫的主要族群是手機世代。專攻手機漫畫的台灣漫讀BOOK☆WALKER營運行銷副理蕭思羽表示,電子漫畫的主要閱讀裝置以手機為主,付費比例約三成。雖然比例不高,但和紙本書日漸衰退相反,電子漫畫在台灣市場的業績還在持續成長中。
電子書付費習慣難以養成,高世樁認為最大問題在於盜版盛行。以漫畫為例,實體書一出版,PDF檔馬上在網路上流竄。他指出,這些提供盜版檔案的IP多設在境外,協會多年來都希望政府能封鎖這些盜版IP,協助業者打擊盜版。
動漫達人吳宗謙則認為,盜版現象不論是紙本或電子時代都存在,而會買盜版和正版的讀者屬不同族群。他觀察發現,電子漫畫逐漸普及後,漫畫出版社反而樂意花錢製作品質更精緻、規模更龐大的紙本漫畫供漫迷典藏,跟電子書做出區隔。他舉例,青文出版的「藤子‧F‧不二雄大全集哆啦A夢」,彌補現代父母「小時候的遺憾」,一本書達一公斤重,在數位時代出版反而銷量奇佳。
一位不具名的電子書平台業者表示,同樣是免費借閱圖書,圖書館電子書對民間電子書業者的衝擊,遠大於圖書館紙本書對民間紙本書業者的衝擊。不像紙本書會髒舊,電子書買書和借書的「書況」沒有差別。而電子書讀者只要辦好借書證,在家就可以借閱全台甚至全世界圖書館的電子書,還可以同時在各家圖書館排隊借書,借閱的方便性衝擊讀者購買的意願。
這位業者認為,傳統圖書館扮演社會福利的角色,為弱勢者提供免費閱讀資源。但如今電子書讀者為擁有3C資源者,圖書館提供免費電子書還能達到協助弱勢的目的?在提供社會福利和衝擊產業之間,公共圖書館必須重新思考電子書時代的定位。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