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LGBT+人權大使訪台 參加同志遊行感受台灣多元共融
法國「LGBT+人權大使」貝東(Jean-Marc Berthon)這兩天旋風式訪台,除拜會政府部門、民間團體,今更走上街頭,親身體驗臺灣同志遊行的熱力。
貝東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看到臺灣同志遊行不只是LGBT+族群參與,而是不分性別認同、國籍的人都來參與盛會,他從中感受到台灣社會的包容與進步,相對於亞洲傳統價值觀與LGBT+價值觀多有衝突,台灣的多元,證明了兩種價值能夠並存,他也相信台灣是亞洲最保護LGBT+權益的地方。
法國在2013年通過同性婚姻法案,過程中引發社會兩極對立,但貝東說,11年後的今時今日,法國社會對同性婚姻的接受度已經來到60%,民眾逐漸將同婚視為每天的生活狀態、所有人的共識,不會想再推翻同婚。而現在的教宗願意對同性伴侶給予祝福,也允許主教對同性伴侶給予祝福。
這些觀念的扭轉,都仰賴法國政府制定的跨年度計畫,在學校、政府機關針對學生、公務員進行反恐同、反歧視言論的相關教育訓練,貝東強調,透過教育、文化扎根,讓人們接觸進步觀念,進而改變對LGBT+的偏見。
他進一步指,法國於1985年通過反歧視法,禁止性別歧視,2010年再增修條文保障性別認同。2016年在歐洲人權法院要求下,再開放跨性別者免術換證,經數據顯示,非常少人會為了傷害女性、為了犯罪而刻意更換性別,因此對法國人來說,免術換證並未引發太多的負面討論,而是基於人權考量,自然而然地接受。
對於台灣正在討論的「人工生殖法」修法,貝克說,法國已放寬醫療輔助生殖適用對象,有非常多單身女性、女同志伴侶受惠,這次他訪台,也感受到台灣對修法已有初步共識;他也建議台灣制定「反歧視法」,在法國,若犯罪動機為恐同、仇視LGBT+,刑期將加重,藉以杜絕以歧視為出發點的犯罪行為。
這兩日的快閃訪台行,貝東驚訝於台灣在人權議題上的進步,但做法卻相對溫和,不會太過激進,與法國當年推動同婚的社會氛圍截然不同。他也注意到,民主自由國家與LGBT+權益包容的地圖重疊區之高,而台灣正處在這個地圖之上,以支持與包容的價值觀,支撐著台灣的自由與人權。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