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金賽綸被他逼上絕路!家屬氣炸「明天出面提告」

冷到明晚!氣象署發布低溫特報 雙北等7縣市低溫下探10度

過敏性鼻炎兒中耳炎機率高4倍 1小動作竟是急性發作

急性中耳炎是兒童最常見的細菌感染之一,本身有過敏性鼻炎者,罹患中耳炎的機率是一般兒童的2至4倍。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本報資料照片
急性中耳炎是兒童最常見的細菌感染之一,本身有過敏性鼻炎者,罹患中耳炎的機率是一般兒童的2至4倍。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本報資料照片

三不五時就抓耳朵,原來是急性中耳炎!小兒科醫師指出,急性中耳炎是兒童最常見的細菌感染之一,本身有過敏性鼻炎者,罹患中耳炎的機率是一般兒童的2至4倍,對小小孩來說,除發燒、偶爾抓耳朵外,幾乎無特定症狀表現,中耳炎如未經適當治療,可能影響聽力,或出現內耳炎、乳突炎、中樞神經感染等併發症。

據統計,本身有過敏性鼻炎的兒童,罹患中耳炎的機率是一般兒童的2至4倍,80%在三歲以前至少得過一次中耳炎,而三歲以下兒童上呼吸道感染時,約有30%會併發中耳炎。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蘇軏表示,急性中耳炎是兒童最常見的細菌感染之一,好發於3歲以下兒童,中耳與鼻咽部之間透過耳咽管連通,當鼻過敏或感冒時,耳咽管可能發生阻塞、功能失調,使得細菌容易進入中耳造成感染,臨床上常見兒童在上呼吸道感染後,約1到7天併發中耳感染。

蘇軏指出,有過敏性鼻炎的兒童,比一般兒童更容易罹患中耳炎,當出現疑似呼吸道感染時,應特別留意,過敏性鼻炎、氣喘患者受到過敏原刺激時,容易有鼻黏膜、呼吸道黏膜發炎、水腫的變化,進而影響耳咽管功能,分泌物也會增加,當分泌物過多,就會需要常常擤鼻涕,而擤鼻涕時產生的壓力,也容易讓含有病毒、細菌的分泌物逆流進入耳咽管,使得病菌容易在中耳孳生,引起中耳炎。

三歲的小潔就是這類患者,平時都有穩定追蹤過敏性鼻炎及氣喘,但本月定期回診拿藥時,理學檢查發現喘鳴聲加重、鼻涕增加,告知可能有合併上呼吸道感染,建議這幾天追蹤體溫及症狀變化,2天後小潔就因發燒和嚴重咳嗽回診,果然發現雙側耳膜充血、光反射消失,爸爸這時才想起前一天小潔有提到耳朵不舒服,且三不五時就抓耳朵,臨床診斷為中耳炎合併氣喘急性發作,給予抗生素和氣喘急性期用藥,5天後回診已退燒且症狀改善。

蘇軏表示,較小的幼兒發生急性中耳炎時,除發燒、偶爾抓耳朵外,常常沒有特定症狀表現;較大的兒童,臨床表現可能會有耳朵痛、耳鳴、聽力受損、暈眩等症狀,耳鏡檢查時可能會發現耳膜充血、光反射消失、不透明、膨出甚至穿孔等變化。

急性中耳炎治療以抗生素為主,蘇軏說,依照兒童年齡、疾病嚴重程度以及病史、過敏史等,選擇適當的抗生素及療程,針對合併發燒或耳朵疼痛症狀的患者,會搭配消炎止痛藥來緩解不適。

蘇軏提醒,中耳炎如果未經適當治療可能影響聽力,也可能出現內耳炎、乳突炎、中樞神經感染等併發症,一周內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如出現新的發燒或耳朵疼痛等疑似中耳炎的症狀,應盡快就診評估是否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療。

中耳炎 發燒 耳朵

延伸閱讀

食藥署要查乳酸飲料抗藥性 遭衛福部次長打臉

蘋果AirPods切入助聽器市場 掀起市場震撼彈

抗藥菌威脅台灣 專家:抗生素濫用、家長過度追求療效

動物用藥1癥結恐讓抗藥菌更棘手 專家:大陸抗藥性全球之首

相關新聞

醫療調解沒期限 醫病都折磨

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去年元旦上路,醫療爭議處理強制先調解,即使當事人逕行提告,院檢也須先移付調解。彰化蕭姓老翁去年因...

台灣45%罕病家庭 不只1人罹病

罕病法立法至今廿五年,罕見疾病基金會昨公布首份「罕病病友生活狀況及需求普查」,罕病家庭除病友本身,三親等內有其他家人罹患...

畜牧司前司長遭彈劾 陳吉仲出聲力挺!稱雞蛋過剩是因「政治操作」

監察院今表示,農業部畜牧司前司長張經緯職掌雞蛋緊急調度相關計畫執行情形實際的管理及監督不當,包含專案進口雞蛋逾期數量達5...

台東規模5.7地震威力相當「0.18顆原子彈」氣象署:是獨立事件

地牛翻身,中央氣象署今天發布第114070號地震報告,台東今天下午1時9分發生規模5.7地震,震央位於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明起4天雷雨狂炸!周日低溫急凍僅10度 下周挑戰寒流

今天天氣穩定溫暖,但明天起受鋒面影響,一連4天全台各地都要注意陣雨或雷雨,周六還有強烈冷氣團接力,周日氣溫明顯轉冷,中央...

迎「多死社會」 台灣準備好了嗎

內政部統計,台灣已連續十四個月人口負成長,根據國發會資料,推估到二○三一年,台灣死亡人數(廿二萬人)是出生人數(十一萬)...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