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經典賽/兩大王牌參戰!日媒評中華隊啦啦隊女孩「最強陣容」

春節「四大天王」回來了!一票網友驚呼:終於知道它們的名字

娃娃機店遭竊!24歲警「擊斃通緝犯」挨告 YouTuber募款挺執法

墾丁觀光為何成慘業? 葉匡時點出三大國旅人數下降主因

交通部前部長葉匡時。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交通部前部長葉匡時。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墾丁觀光產業成「慘業」,遊客數驟減。交通部前部長葉匡時今表示,沒有陸客來台,台灣對其他境外觀光客吸引力不足,加上國人去墾丁耗時耗力,時間成本沒有較省,旅宿、消費成本高,墾丁如能轉型,風情將不同,政府應用整體式概念推動觀光。

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今在網路直播節目「志聖鮮思」,邀請葉匡時談論高捷停駛、高鐵南延屏東、國旅退步等議題。

何志勇說,近年來南台灣旅遊也浮現重大問題。屏東墾丁遊客數自2014年825萬高峰,一路下滑到去年僅剩263萬,疫情之後未見起色。連墾丁大街地標麥當勞,以及知名餐廳、飯店相繼退出墾丁。最近有調查顯示,墾丁的國旅負評是全台第一,過去兩年屏東縣住宿平均房價一晚甚至超過新台幣5000元。陳學聖表示,墾丁國旅人數自從馬英九卸任後,2016年就直線下滑。

葉匡時說,墾丁國旅人數下降主要原因,首先是陸客大減。他任職交通部時,海外觀光客來台一年高達1000萬,如今只剩600多萬;其次,是沒有人替補陸客缺口,台灣對其他境外觀光客吸引力不夠。再加上,國人去墾丁耗時耗力,時間成本沒有比較省,旅宿、消費成本高,食物也沒有特色。何志勇補充,台灣的海外觀光客在2015到2019連年破千萬,其中2015年陸客佔420萬,2023年只剩23萬,這正是目前缺口所在。

葉匡時分析,台灣的觀光屬於「小農經濟」模式,即各地各做各的,沒有整體協調。政府應該用整體式的概念推動觀光,例如能否讓墾丁所有房子的屋頂都塗同樣顏色?如能做到,墾丁的風情會相當不一樣。疫情旅客減少時,本應是推動觀光轉型好時機,可惜政府沒有把握。

陳學聖認為,交通部要管陸、海、空運輸,乃至於氣象、觀光,因此部長要能壓過各部會首長,才能推動全盤策略。如今民進黨卻只推派當過台中市議員的陳世凱來當交通部長,怎麼能夠成為各部會之首?可見民進黨對交通不重視,那怎麼期待台灣觀光會好?

葉匡時分享,蔣經國任行政院長時,曾親訪李國鼎、王章清住處,分別請其任財政部部長、交通部次長。好的領導人是把陌生的賢才志士納編進團隊,領導人力差的才是推身邊無能之人出線,但出事了,負責的仍是領導人自己。

交通部長 墾丁 葉匡時

延伸閱讀

國旅不振癥結點 前交通部長葉匡時拋解方:1原因差別太大

藍智庫:文化部3疑點 政治正確包裝浮濫大撒幣

國民黨不貿然挺柯原因曝 藍:挺柯不在早 在挺得準

遊客十年蒸發8成!墾丁觀光成慘業 外國人為何也不去了?

相關新聞

地牛又翻身!17:16台南發生規模4.0地震 最大震度3級

中央氣象署表示,今天下午5時16分台南發生規模4.0地震,最大震度3級,震央位於台南市政府東北東方41.1公里 ,位於台...

去年老虐2萬件 年節家暴高峰

子女們每月撫養費金額不同,一名老人家當眾責罵了孝親費較少的孩子,卻在除夕團圓時爆發激烈衝突,亂砸東西,引發家暴事件。衛福...

15縣市有感搖晃!花蓮19:55發生規模4.9極淺層地震 最大震度4級

中央氣象署發布第028號顯著有感地震報告,花蓮今晚間7時55分發生規模4.9地震,震央位於花蓮鳳林鎮,地震深度10.2公...

台灣東南部海域16:11規模4.7地震 最大震度4級

中央氣象署發布第114027號地震報告,台灣東南部海域今下午4時11分,發生規模4.7地震,地震深度18.1公里。各地最...

曾說「生活給我一拳」…江坤俊突宣布最後門診日 未來新動向曝光

已婚外科名醫江坤俊,去(2024)年7月爆出與護理師的桃色風波,以及性騷節目搭擋鄭凱云,當時他與妻子都出面發表聲明,全面否認相關指控,並宣布退出節目主持工作。事隔7個月,他於昨(21)日宣布3月中旬將離開任職的醫院,並轉往另一家醫院繼續執業。

嘉義強震「金財神大樓」牆壁龜裂 全聯玻璃窗全震碎、貨架倒一排

嘉義大埔今天凌晨發生6.4地震,是近50年來規模最大一次,在地人驚嚇一晚不敢睡覺,有學者呼籲未來可能餘震不斷,需要提高警覺。臉書粉專「綠豆嘉義人」也持續分享嘉義和台南地區的災情,其中,嘉義市金財神大樓剛補好的牆出現大片龜裂,以及民權路上的全聯玻璃被震破,畫面相當震驚。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