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忽健檢紅字 37歲女「脾臟腫大1.5倍」確診罕見慢性血癌
37歲的許小姐6年前健檢就發現多項血液數值微幅異常,原以為只是太常熬夜、並未持續追蹤,後來因為現卵巢巧克力囊腫破裂出血,經手術後卻仍有多種血球數量超標,部分甚至高出正常值3倍,連脾臟也腫到1.5倍大,後來被確診為罕見慢性血癌「骨髓增生性腫瘤(MPN)」,如出現脾臟腫大、骨頭疼痛等症狀要立刻就醫。
台灣骨髓增生性腫瘤關懷協會理事長侯信安指出,骨髓增生性腫瘤患者因骨髓造血幹細胞基因突變、導致骨髓造血不受控制異常增生,除了許小姐這類真性紅血球增生症(PV),還包括原發性血小板增生症(ET)以及骨髓纖維化(MF)等類別,不過這屬於後天的基因突變,不會遺傳或傳染。
骨髓增生性腫瘤常見症狀包括疲勞、搔癢、盜汗、發燒、體重減輕、耳鳴、頭痛、失眠等,侯信安提醒,這些症狀容易被忽略,如持續2周至1個月就要就醫,部分患者伴隨脾臟腫大,可能造成腹脹、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也有些人會以骨頭疼痛來表現,這類患者就要立刻就醫。
侯信安說,真性紅血球增生症等骨髓增生性腫瘤若未獲得良好控制,也可能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等併發症,甚至有一定比例可能轉換成骨髓纖維化或急性血癌。
骨髓增生性腫瘤病患多半相對年長,隨著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這類疾病的個案數勢必會增加,侯信安指出,年輕患者與疾病共存時間相對長,但骨髓增生性腫瘤可能產生次發性骨髓纖維化、甚至約有2%至5%可能出現急性白血病轉換、也就是俗稱的「急性血癌」。
侯信安表示,目前紅血球增生症仍以傳統治療為止,年齡超過60歲,或曾經有血管栓塞病史者為高風險族群,除使用阿斯匹靈外,合併口服化療藥物或者是干擾素治療;低風險族群則可能合併放血治療。
侯信安說,近年問世的新型長效干擾素,隨著持續累積的治療數據、加上追蹤時間拉長,確實觀察到除了血球控制之外,對基因突變量減少以及減少纖維化發生都有優勢,目前使用在紅血球增多症,健保仍有相對嚴格的規定,協會仍在持續努力爭取,期盼未來健保適應症能有突破、讓病友有多一點機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