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惡夢!開學未滿一周腸病毒發威 醫籲當心1症狀

醫師鄭詩橤提醒父母,腸病毒升溫,要當心孩子「脫水問題」,務必觀察孩子病程變化及適度補充水分。圖/亞大醫院提供
醫師鄭詩橤提醒父母,腸病毒升溫,要當心孩子「脫水問題」,務必觀察孩子病程變化及適度補充水分。圖/亞大醫院提供

中小學上周開學,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萬4279人次,呈上升趨勢,處流行期且高於過去四年同期。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發現,本周就診人數增加1至2成,其中多名學童因嚴重脫水住院。兒科醫師鄭詩橤提醒,家長們要當心的是孩子脫水問題,脫水會引發疲倦、嗜睡甚至昏迷等後遺症,家長務必觀察病程變化及適度補充水分,必要時盡速就醫治療。

鄭詩橤說,腸病毒好發於五歲以下兒童,症狀常見有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同時合併發燒、嘔吐等症狀,一般感染後潛伏期平均約3至5天就會出現症狀,病程約7到10天左右會逐漸好轉,不過仍有極少數患者病情會惡化,出現抽搐、意識不清、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甚至有致死風險。

鄭詩橤強調,腸病毒重症的發生比例不高,家長們更要當心是脫水問題,腸病毒會造成口腔及舌頭潰瘍或長水泡,導致進食時引起強烈疼痛感覺,對多數孩子來說,可能連吞一口飯都是折磨,以致於食慾降低、營養吸收變差,造成身體脫水、體重減輕,有媽媽會形容原本胖嘟嘟的孩子發病後,「就像米其林寶寶少掉一圈肉」。

她指出,孩童脫水前往往會先出現口乾舌燥、容易疲累、心跳加快、眼窩凹陷、尿量減少及四肢微涼等徵兆,所以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尿量是否變少及尿液顏色是否變深等,判斷是否有脫水現象,並可透過補充白開水、含糖量低運動飲料或者電解水改善症狀,切忌飲用碳酸飲料或過甜飲料,避免脫水症狀更加嚴重。

鄭詩橤提醒,若孩童脫水持續惡化,盡速住院打點滴補充身體水分,等待體力稍稍恢復後,再補充冰涼、軟質食物;預防關鍵仍是勤洗手、周邊環境消毒、避免共用物品,尤其病童務必在家休養,以免引起群聚感染。

醫師鄭詩橤說明,腸病毒症狀常見有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同時合併發燒、嘔吐等症狀。圖/亞大醫院提供
醫師鄭詩橤說明,腸病毒症狀常見有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同時合併發燒、嘔吐等症狀。圖/亞大醫院提供
醫師鄭詩橤說明,腸病毒症狀常見有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同時合併發燒、嘔吐等症狀。圖/亞大醫院提供
醫師鄭詩橤說明,腸病毒症狀常見有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同時合併發燒、嘔吐等症狀。圖/亞大醫院提供

腸病毒 醫師

延伸閱讀

高雄腸病毒急診1202人 剛開學共23班停課

開學不到一周腸病毒發威 高市幼兒園托嬰中心共23班停課

腸病毒就診創5年同期新高 疾管署估疫情續升至中秋

開學未滿1周 腸病毒疫情創5年新高…疾管署估恐燒到中秋

相關新聞

嘉義強震「金財神大樓」牆壁龜裂 全聯玻璃窗全震碎、貨架倒一排

嘉義大埔今天凌晨發生6.4地震,是近50年來規模最大一次,在地人驚嚇一晚不敢睡覺,有學者呼籲未來可能餘震不斷,需要提高警覺。臉書粉專「綠豆嘉義人」也持續分享嘉義和台南地區的災情,其中,嘉義市金財神大樓剛補好的牆出現大片龜裂,以及民權路上的全聯玻璃被震破,畫面相當震驚。

嘉義6.4強震「白色地光狂冒」…異象畫面曝光 阿里山監視器全都錄

嘉義大埔今(21日)凌晨0時17分發生規模6.4強震,地震深度9.7公里,屬極淺層地震,中南部出現許多嚴重災情。同一時間,有人發現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監視器,拍到6.4地震當下,鏡頭被震到不停搖晃,數秒後嘉義各地竟此起彼落冒出多次白光,接著還發生區域規模斷電。

9縣市發低溫特報「溫度下探10度」影響持續到明上午

受到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中央氣象署今天下午4時31分針對9縣市發布低溫特報,影響時間到明天上午,包含新北市、新竹縣、苗栗...

長照機構AI幫手 減少住民死亡

長輩夜間離床或呼吸出現異常,系統會立即發出警示;飲食、沐浴、生理監測數據也翔實記錄,家屬可上網隨時掌控。老年人口眾多,加...

年前挑戰首波寒流!除夕恐破過去8年最低溫紀錄 最冷時段曝光

不到10天就要過年了,氣象專家指出,今(19日)大陸冷氣團持續減弱,直到下周日(26日)晚間開始強冷空氣南下,預期影響到小年夜、除夕、初一(27-29日),目前來看強度有機會達到強烈大陸冷氣團等級,是否達寒流待觀察,但出現10度以下低溫機會高。

地牛翻身!花蓮規模4.3地震 最大震度4級

地牛翻身!上午10時28分花蓮發生規模4.3地震,最大震度花蓮4級。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