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醫療環境經營難 6年卻有30新醫院動土?醫界、房產專家曝原因
總統賴清德領軍「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上週22日召開首次會議,賴總統婉轉點出健保財務議題,也點出許多國人正憂心的健保破產疑慮。當醫護人員因環境不佳持續出走,醫院在外界看來是「賠錢生意」時,你可知道,台灣的醫院正愈蓋愈多!光是2018年至2024年6年內,國內動土興建的新醫院就高達30間!誰投資?動機為何?獲利在哪?《遠見》遍訪醫界與房地產專家,揭開底層真相。
台灣醫療環境經營難,從健保總額預算不足,點值過少難以維運,到醫護人力大量出走,更衝擊新藥、新醫療科技引進速度。醫療環境步入「缺」的惡性循環,攤在眼前;另一方面,全台醫院卻愈蓋愈多,2018年起至今年(2024)動土的,共約30家醫院!包括北部9家、中部9家、南部12家。到底蓋這麼多為什麼?
首先,醫界經營高層多坦言,興建醫院不缺資金,除了可向銀行貸款,有意投資者亦不在少數。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分析,就醫院營運來看,囿限當前健保總額制度框架,為求儘量維持正常營運,選擇先壯大自身規模,才有辦法換來相對採購優勢,並同時擴大號召力,設法徵求更多醫事人員到旗下醫院機構任職。
叢林法則+地方首長求政績,醫院成指標
除了殘酷的生存法則,地方首長拚選舉、求政績,也是推波助瀾的關鍵。洪子仁直言,民選首長多希望所轄區域要設有醫院,且最好是醫學中心等級。
「每個縣市都要有醫院,就像過去地方首長盼轄區都要有大學,」他觀察,訴求以民意為依歸,近10年來,這種政治導向思惟更加明顯,尤其申請設立或擴充499病床以下,為地方政府權責;然而,增設病床是系統問題,主管機關衛福部應扭轉、導正這股風氣,中央出面調控發揮效果,制定符合需求的合理床數。
一旦叢林法則成為鐵律,擴充醫院規模,增加病床數,「有病床、無法開」的壓力增高,並將導致更嚴峻的問題:大型醫院才能活下去,小型醫院易遭淘汰出局。
健保開辦後10年,醫院已往「大者恆大」發展
回溯健保開辦後5至10年,洪子仁表示,當時50床以下地區醫院停止營運,因不具經濟規模,後來轉而淘汰100床以下,如今更演變成淘汰300床以下,幾乎無法生存。所以與其說是醫院長期變多,不如說是許多小規模醫療院所消失,現在被愈來愈多新的大醫院取代。
醫院大者恆大現象,不斷持續發酵。1998年,台灣還有900多家醫療院所,如今所剩家數腰斬,地區醫院關門再關門,整體醫院數量減少,醫院平均規模卻愈來愈大。
從醫務管理而言,洪子仁也提及,隨著醫療科技發展進步,舉凡微創手術等,朝向「日間手術、縮短住院日」趨勢發展,放眼各國,普遍對住院病床需求下降,台灣自不例外。
既然住院需求減少,醫院不斷擴充,病床不斷設法增加,著實弔詭;反映健保運行30年來,總額預算制度的弊病一一浮現,就像部分醫院攻自費醫療,不是所有醫院都熱衷,而是被迫另覓生存之路。
此外,他也說,有些醫院雖再擴版圖規模,但並未增加病床,而是使出集中手術房,或翻新老舊硬體設施、減緩病床擁擠程度等新措施,應對此種作法予以鼓勵。
地產專家:高齡化社會將至,醫院成利多設施
就房地產視野來看,過去醫院多半被視為「嫌惡設施」,後來地方力促興建,扮演地方造鎮成功的其中推手;近年來,在不少民眾眼中,甚至成為一項「利多設施」。
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舉例,林口長庚醫院鄰近房市行情,從每坪1字頭到5字頭,走了近30年,才有當前榮景。為什麼?原來早期購屋民眾多認為醫院附近「較陰較吵」,因置產抗性高,2003年SARS傳染病爆發,和平醫院封院,「當時醫院最黑」,人心惶惶,深怕感染。
他觀察,醫院翻轉銷售抗性,發展成更像是利多設施,推測與台灣人口高齡結構有關,尋求就醫便利,近5、6年,成民眾置產考量因素,特別是雙北退休族賣掉市中心老房子,搬往醫院周邊附近購置電梯大樓,如三峽北大、林口長庚、內湖三總等地區,尤其明顯。
何世昌表示,從土城醫院、輔大附設醫院周邊建案來看,已不見過去銷售抗性,反而變成買房誘因,除了「醫生宅」外,還能鎖定退休人士、高齡換屋族,主打「退休宅」題材。
都會區以外醫療設施,相對不足;因此,若有醫院前進駐足,對地方來說,自然容易形成商圈,雖不及科學園區效益,但也能成為其中推手。
醫界:中央導正風氣,責無旁貸
回歸醫療版圖分布盤點,洪子仁呼籲,中央機關責無旁貸,台灣整體人口減少,應針對人口總數、年齡與地區分布等趨勢發展,以及醫療發展等各種因素,因地制宜,對不同地區提出不同規劃,合理分配病床分布,落實總量管制效果。
(本文出自2024.08.31《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