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頻吐奶藏健康危機 醫提醒有風險症狀快就醫
嬰兒常見一喝奶就吐奶,但家長千萬不要視為理所當然,醫師提醒,如果持續性噴射狀嘔吐、夜間吐奶等症狀,且腹部顯著鼓脹,可能得了「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快就醫。
1名剛滿月的男嬰因溢吐奶超過一週就醫,經診斷是罹患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而男嬰也反覆溢吐奶導致嚴重的電解質不平衡與代謝性鹼血症,引發心肺功能抑制,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團隊緊急手術後脫離險境。
收治的北醫附醫兒科部醫師簡睦旼今天透過新聞稿指出,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主要是影響嬰兒胃部出口(幽門)的疾病,因幽門的肌肉異常增厚,導致食物無法順利進入小腸,反覆出現溢吐奶。
就台灣來說,簡睦旼表示,每1000名嬰兒中約有0.49名罹病,以112年新生兒13.5萬人推估,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的患者可能超過60人,男嬰比例高於女嬰。
簡睦旼說明,嬰幼兒溢吐奶是成長過程常見情形,研究發現,80%嬰兒溢吐奶發生在下食道括約肌自發性放鬆時,當胃部裝滿奶水或食物會誘發自發性放鬆;尖峰期約是嬰兒4個月大時,41至67%的健康4個月嬰兒,每天至少溢奶一次,6個月大時會明顯減少,12至14個月時仍有溢吐奶的比例降至5%以下。
至於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造成的溢吐奶,簡睦旼解釋,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一般從嬰兒3週大左右開始,有些是出生後第1週即出現症狀,有些則晚至5個月大時出現。
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主要症狀是非膽汁性嘔吐,嘔吐物中沒有黃綠色的膽汁,通常在餵奶後立即發生,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嘔吐之後,嬰兒可能想要繼續吃奶,表現得很餓。
另外,簡睦旼提醒,嬰兒體重可能增加緩慢,甚至下降,這些都是家長可以觀察的重點;無論是否為膽汁性嘔吐,若出現持續性噴射狀嘔吐、夜間吐等症狀,腹部顯著鼓脹,務必盡速就醫。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