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炎夏活動易口渴 衛福部提醒:每小時勿喝超過1.5公升
夏日高溫導致民眾中暑狀況頻傳。衛福部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近年運動風氣盛行,但不論室內、室外運動,如室內有氧舞蹈、瑜伽,室外健走、慢跑、腳踏車、馬拉松等,均可能因環境悶熱,或水分補充不足,造成熱傷害發生,但民眾喝水時,也要適量、適時,避免過度飲水。
衛福部統計,今年8月截至8月14日,共373人次因熱傷害就診。常見熱傷害類型包括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又以中暑最嚴重,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其死亡率甚至可能超過30%,且熱傷害可以預防。
吳昭軍呼籲,民眾追求運動健身、打破個人紀錄前,應注意氣溫變化與個人身體狀況,適時、適當補充水分,避免身體陷入缺水危機,補水時段,建議在戶外活動前1小時就要開始,且應分2階段補充水分,盡量在活動中每15分鐘補水。
「民眾應依天氣、活動量及流汗量,適度補充水分,口渴時已經表示身體已處於缺水狀態,不要等到缺水才喝。」吳昭軍表示,民眾活動超過1小時或補水量超過1000毫升,則需補充含低濃度碳水化合物及電解質的運動飲料,避免飲用含高糖分、咖啡因或酒精成分之飲料。
至於喝水量,吳昭軍說,民眾出門前1小時慢慢喝下約400至600毫升的水;戶外活動中,則每15分鐘飲水200至300毫升,避免熱傷害發生,若運動後體重減輕,減輕的體重即代表缺水量,須逐步補足身體流失的水分。
吳昭軍表示,民眾應注意觀察尿液顏色,深黃色表示身體缺水,需再補充飲水;每小時最大飲水量勿超過1500毫升,避免短時間內攝取過多水分造成水中毒。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