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爆3死!凱米風災後增30例通報 高雄患者增最多

2015至2024年類鼻疽本土確定病例趨勢。圖/疾管署提供
2015至2024年類鼻疽本土確定病例趨勢。圖/疾管署提供

凱米颱風過後,類鼻疽疫情肆虐已出現3例死亡。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凱米颱風後累計30例,本周起預估確診數明確下降,請有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患注意發燒等症狀速就醫。

本周新增的19例,分別在高雄新增15例、台南增2、台中2例,年齡介於 2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24日至8月7日,其中17例具有慢性病史,7例有汙水、土壤等相關環境暴露史。我國今年累計37例類鼻疽,凱米颱風過後有30例。

羅一鈞說,從通報趨勢研判過往最高峰為颱風後9天,預估疫情最高點已過,本周起確診數將明顯下降,高風險族群為有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的人,重症機率較高,有上述慢性病的民眾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盡速就醫。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凱米颱風後累計30例,包括高雄23例、台南4例、台中2例、嘉義縣1例。

30例中有3例死亡都是上周公布新個案,分別為高雄60多歲男、台南50多歲女、台南80多歲女,均有慢性病,因類鼻疽倂發肺炎或敗血性休克死亡。其餘新確診個案14例仍住院中,有2例正在加護病房治療,另有上周公布的2例仍在加護病房。

防疫醫師鄔豪欣說,台南89歲女性有神經肌肉慢性病史,並且長期臥床需要他人照顧,發病當天被照顧者發現有呼吸急速、血氧偏低狀況,因此就醫,到院時已經沒有生命徵象,經急救後仍未恢復。

台南54歲女性則是血液系統的慢性病史,出現上呼吸道症狀,曾去診所,但症狀加劇出現,有心悸、冒冷汗到院已經休克,雖到加護病房救治,但發病隔天死亡。

另有一例為高雄65歲男性,有糖尿病史,並且有污水土壤接觸史,7月底出現發燒、嗜睡等症狀,後來到院就醫,因肺炎收住院治療,在住院10天,發病15天死亡。

羅一鈞表示,今年累計37例是自2005年以來,19年同期新高,今年疫情不排除比先前都還要嚴重。2005年海棠及泰利颱風,造成國內最大類鼻疽疫情,南部二仁溪流域累計確診42例,其中8例死亡。

羅一鈞說,今年個案發生地理範圍廣,跟以往集中狀況不同,不只南部、中部等地都有,主要因強颱導致中南部豪雨沖出汙水和土壤中的細菌,再透過吸入性感染。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

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造成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

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至4周,短則數小時,也可長達21天,因此近期仍持續會有個案出現。

凱米颱風 疫情 疾管署 確診 羅一鈞

延伸閱讀

凱米颱風菜價攀新高後現跌勢 農糧署:短期葉菜復耕加速

凱米肆虐竹縣尖石、五峰 中央會勘將採「即報即審」

死亡率達75%⋯颱風後「類鼻疽」疫情拉警報 醫:3症狀快就醫

台灣愛滋疫情連6降後首反彈 較112年同期略增3%

相關新聞

開放僑外生當房務員 政策上路4個月…申請掛零

旅宿業者喊缺工,至今仍不放棄要求開放引進移工,交通部長陳世凱日前也喊出光僑外生不夠用。不過,勞動部今年八月底開放旅宿業者...

國道分隔線四條變七條 駕駛開車霧煞煞「左右分不清超危險」

新北市國三南下接國二路段,下班尖峰時間經常性回堵,今民眾經過發現原本路面的白虛線從4條線變成7條線,許多駕駛不知如何分道...

男性照顧老年家人 家總:離職風險高

男人真命苦,主計總處調查發現,若照顧年滿六十五歲家人,男性離職風險大於女性一點六倍,而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總)發現,近...

走4小時才能消耗!夜市小吃熱量冠軍曝光 營養師:邊走邊吃也難瘦

夜市是台灣的特色文化,美食小吃應有盡有,但享受佳餚之餘也可別攝取過多熱量。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公布多種夜市小吃的熱量表,其中雞排竟然還擠不進前三名,高敏敏提醒大家很多食物的鈉含量都非常容易超標,即使邊走邊吃也瘦不下來,因此把握4原則,才能吃得開心又無負擔。

本季流感累計亡61人 近10年同期最高 疾管署籲速打疫苗

衛福部疾管署今表示,本流感季自今年10月1日起截至12月9日累計309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

1周3段式變化!冷氣團南下這2天最冷「體感最凍僅9度」

未來1周「溫度3段式變化」,中央氣象署預報員林定宜表示,好天氣持續到周三,周三至周五東北季風增強,迎風面有局部短暫雨,周...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