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住蘇聯?川普「大清洗」各機關1類部門 再威脅未舉報抗命者下場慘

頭城名店前車禍「砂石車連撞3車」現場畫面曝 議員座車慘被夾三明治

凱米後11例本土類鼻疽 113年累計18例創5年最高

疾管署今天表示,強颱凱米後確診11例本土類鼻疽病例,皆在南部,個案都在治療中,其中3例仍在加護病房;今年累計18例本土,為5年同期最高,預估下週會再增。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今天在疫報表示,凱米颱風過境後新增12例類鼻疽確診,其中11例為本土,分別為高雄市8例、台南市2例及嘉義縣1例,年齡介於30多歲至80多歲,其中10位有慢性病史。今年已累計18例本土,為2019年以來同期最高。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3例個案收台加護病房,其中1例為嘉義縣40多歲男性,沒有慢性疾病但有酗酒習慣,7月底有發燒症狀,後續出現嘔吐、胸悶、高燒、黃疸情況,發病後3天就醫,檢查發現肝指數上升,診斷為猛爆性肝炎收住院病房。

這名個案住院期間一度休克,經過急救插管轉加護病房,發現有肺炎,後來血液檢出類鼻疽桿菌,通報並且確診;目前已沒有發燒,但持續意識不清,仍在插管治療。

另1例為台南市70多歲女性,林詠青指出,有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病史,7月底發燒、畏寒、全身無力,急診就醫被懷疑菌血症,當時插管轉加護病房治療,血液檢出類鼻疽致病菌通報確診,仍在加護病房插管。

還有高雄市70多歲男性,林詠青指出,有糖尿病、心臟病,7月底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到急診就醫,發現發炎指數上升;且有腎臟損傷、胸部X光顯示肺炎,血液檢出類鼻疽確診,仍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

林詠青說,類鼻疽主要感染途徑是皮膚接觸受土壤污染的水源、食入或吸入受污染塵土。症狀包含發燒、頭痛、局部皮膚潰瘍等,糖尿病、肝臟疾病、癌症、免疫功能缺損患者及過度飲酒者都是高風險,嚴重可能造成肺炎、腦炎、敗血症,致死率從4成到75%。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台灣過去颱風後常有類鼻疽通報增加狀況,以2005年海棠與泰利颱風後,總計42例本土類鼻疽最多,當時病例集中在台南與高雄交界的二仁溪流域。這次因凱米颱風災害區域廣泛,疫情散發在嘉義到高屏交界,提醒雲嘉南高屏地區都需注意,不排除總病例數上看40例。

羅一鈞說明,過去颱風後2到4週為類鼻疽確診高峰,預估下週仍有新病例,到8月下旬才會明顯下降。即時就醫可大幅減少死亡風險,近年國內死亡率遠低於國際,提醒民眾盡快就醫,今天再次發布通函提醒醫界注意疑似病患。

凱米颱風 加護病房 確診

延伸閱讀

新冠疫情下降不如預期 死亡病例增104例、最年輕僅30歲

凱米颱風後本土類鼻疽暴增11例、死亡率達75% 高危族群曝光

凱米災後嘉縣議員向卓榮泰建言 國土計畫法從長計議重新檢討

協助風災受災戶 和泰集團提供iRent共享車使用補貼即日起線上申請

相關新聞

15縣市有感搖晃!花蓮19:55發生規模4.9極淺層地震 最大震度4級

中央氣象署發布第028號顯著有感地震報告,花蓮今晚間7時55分發生規模4.9地震,震央位於花蓮鳳林鎮,地震深度10.2公...

台灣東南部海域16:11規模4.7地震 最大震度4級

中央氣象署發布第114027號地震報告,台灣東南部海域今下午4時11分,發生規模4.7地震,地震深度18.1公里。各地最...

曾說「生活給我一拳」…江坤俊突宣布最後門診日 未來新動向曝光

已婚外科名醫江坤俊,去(2024)年7月爆出與護理師的桃色風波,以及性騷節目搭擋鄭凱云,當時他與妻子都出面發表聲明,全面否認相關指控,並宣布退出節目主持工作。事隔7個月,他於昨(21)日宣布3月中旬將離開任職的醫院,並轉往另一家醫院繼續執業。

嘉義強震「金財神大樓」牆壁龜裂 全聯玻璃窗全震碎、貨架倒一排

嘉義大埔今天凌晨發生6.4地震,是近50年來規模最大一次,在地人驚嚇一晚不敢睡覺,有學者呼籲未來可能餘震不斷,需要提高警覺。臉書粉專「綠豆嘉義人」也持續分享嘉義和台南地區的災情,其中,嘉義市金財神大樓剛補好的牆出現大片龜裂,以及民權路上的全聯玻璃被震破,畫面相當震驚。

嘉義6.4強震「白色地光狂冒」…異象畫面曝光 阿里山監視器全都錄

嘉義大埔今(21日)凌晨0時17分發生規模6.4強震,地震深度9.7公里,屬極淺層地震,中南部出現許多嚴重災情。同一時間,有人發現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監視器,拍到6.4地震當下,鏡頭被震到不停搖晃,數秒後嘉義各地竟此起彼落冒出多次白光,接著還發生區域規模斷電。

9縣市發低溫特報「溫度下探10度」影響持續到明上午

受到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中央氣象署今天下午4時31分針對9縣市發布低溫特報,影響時間到明天上午,包含新北市、新竹縣、苗栗...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