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虐待2/申請長照者多但實際使用少 專家籲政府追蹤、民眾改變1觀念
老人虐待比率攀升,衛福部分析近年13件涉及照顧議題之重大老人虐待事件,結果發現,85%案家曾申請長照服務,但其中僅3件實際使用長照服務,其中最大原因是家庭成員對於財務安排、資源使用等沒有共識。專家表示,針對申請長照卻未使用的案家,政府應持續追蹤,了解被照顧者的實際需求,而非由照顧者決定一切。
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教授趙善如表示,長者申請長照資源卻不使用的原因有三,第一是案家不是低收入戶,須支付較高的長照自付額,經濟問題成為門檻;第二是主要照顧者,不是家庭中做出照顧決策者,照顧者壓力難被看見;第三是老老照顧時,伴侶認為自己負責照顧即可,不願放手讓他人幫忙,無形中照顧壓力不斷累積。
趙善如表示,曾申請長照資源,卻未實際使用的個案,可能面臨前述原因,被照顧者提出需求,卻遭照顧者擋下,政府應落實長期追蹤、訪視機制,並透過案例分析更周延的觀察,了解被照顧者的實際需求,而非由照顧者單方面決定,別讓照顧者沒有使用資源,就離開長照系統。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認為,社工訪視遠水救不了近火,「解鈴還須繫鈴人」,建議照顧者自我覺察,每天測量心情溫度計,情緒變化時尋求替手協助;被照顧者也應改變傳統孝道觀念,別再要求照顧者任何事情都要順自己的意,即使是子女也要表達感謝,關係和諧才能降低受暴風險,「成為可愛、好照顧的對象,也是一種自保方式。」
陳景寧表示,照顧長輩對民眾身體、情緒負荷均大,家總統計,撥打家總諮詢電話的民眾,最常詢問的問題即是照顧者、被照顧者關係不好,有時是因失智症等疾病導致長輩情緒問題,有時則是長輩出於傳統觀念,對照顧者不夠尊重;從家總接獲的案例分析,老人虐待事件成為保護性個案前,或多或少都曾經歷言語衝突、關係緊張等情況,但長者卻不願意敞開家門,讓長照資源介入。
「長照不只是資源的布建,傳統孝道文化不改變,一直發展資源也難改變問題。」陳景寧表示,民眾必須改變「家人自己顧」的傳統觀念,社會氛圍愈是強調照顧是家庭的責任,長者愈難走出家門接受外人、長照資源照顧,面對平均長達10年以上的照顧歷程,照顧者情緒遭擾動,在照顧現場理智斷線的情況,恐會不斷上演。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