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金秀賢被爆大頭症!半夜想打羽球 見面會場秒變運動場

北市1999一年收百萬通陳情3類最多 陳情大戶一年打上千通

YouTube另一面曝光!苦惱影片沒人看 其實超過這觀看數「贏過全平台3分之2」

七夕情人節想壞壞…怎辨別對方有性病?專家教戰:看到這些現象快跑

專家提醒,雖然性病等外觀表現需要受到專業訓練,但民眾仍可以透過簡單的方式觀察,保護自己。情境示意圖。圖/Ingimage
專家提醒,雖然性病等外觀表現需要受到專業訓練,但民眾仍可以透過簡單的方式觀察,保護自己。情境示意圖。圖/Ingimage

再過7天,也就是8月10日將迎來七夕情人節,有人選擇與伴侶共度浪漫夜晚,也有人選擇網路交友一夜情。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不少年輕人利用節慶增加發生關係的機會,但千萬不要為了短時間衝動付出一輩子代價。他提醒,雖然性病等外觀表現需要受到專業訓練,但民眾仍可以透過簡單的方式觀察,保護自己。

據疾管署統計2023年愛滋新確診人數為940例、65歲以下梅毒病例數為8277例、淋病則為8204例。

黃高彬說,在感染科醫師的眼中「七夕不是個好節日」,不少10多歲年輕人,因一時無聊或好奇,選擇透過交友軟體等與網友發生性關係,不安全性行為增加感染淋病、梅毒、疱疹等。

黃高彬說,曾遇過年僅16歲的少女,認識同校的學長後,學長即把女生約到家中,想要發生性關係,當下女生也不敢反抗,兩人發生關係後,少女下體不時出現惡臭,來到診間就醫時,褲子一脫下來,整個診間都充斥著惡臭味,下體皮膚像是腐爛般相當恐怖,少女因不曉得學長的交友狀況,僅一次的性行為就染上性病。

黃高彬說,辨別性病的外觀表現,雖然需要受過嚴苛的專業訓練,才能一眼辨別,但民眾仍可透過簡單的方式觀察,保護自己。

如果是曾感染過「陰部疱疹」的患者,皮膚會出現橢圓形、圓形疤痕,男性多出現在生殖器,女性多在大小陰唇或是陰道開口附近出現疤痕,疤痕多呈現淡粉紅色。

黃高彬表示,陰部疱疹也就是俗稱的生殖器疱疹,常見是由第二型單純疱疹病毒(HSV-2)引起,只要感染過疱疹病毒,體內終身都會潛伏著疱疹病毒,當身體狀況不好、免疫力不佳,感染他人的機率就會提高,只要透過「接觸」,如接吻、摸到感染者傷口等,疱疹病毒就可能穿過皮膚,順著神經系統移動,潛伏在體內,等待免疫系統不佳時爆發。

若曾感染過淋病,患者不時會分泌「白色」或「淺綠色」的分泌物,且分泌物會帶有類似膿瘍的臭味,由於一般人沒有經驗罹病的經驗,很難區分白色或是淺綠色的分泌物,是一般的細菌感染,還是淋病所致。

梅毒患者的生殖器會有「硬性下疳」的表現,如果會陰部或是生殖器上有小顆且硬硬凸起物,同時伴隨臭味,黃高彬說,摸到硬物又聞到臭味,一定要「馬上離開」。他強調,即使性行為過程「全程戴套」且過程並不劇烈,可達到保護效果,但是仍不能保證100%不會感染。

「很多人甚至連對方底細都不清楚」黃高彬感嘆,不少人還是在與對方發生幾次關係後,才被對方告知有感染性病,實在是很悲慘。網路交友沒有關係,但是要進一步發展前應該先了解,不要為了短時間的衝動,付出一輩子的代價。

七夕 性行為 情人節 愛滋 生殖器 病毒 臭味

延伸閱讀

免治馬桶「超噁噴頭照」曝 醫建議2重點防細菌感染

凱米釀淹水恐夾帶病原 醫:注意飲用水、勤洗手

男子陰莖罕見長皮蛇紅腫痛癢 醫曝1性行為恐增染病風險

新冠新變異株傳染力加倍 醫示警不論輕重症病人都變多

相關新聞

醫療調解沒期限 醫病都折磨

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去年元旦上路,醫療爭議處理強制先調解,即使當事人逕行提告,院檢也須先移付調解。彰化蕭姓老翁去年因...

台灣45%罕病家庭 不只1人罹病

罕病法立法至今廿五年,罕見疾病基金會昨公布首份「罕病病友生活狀況及需求普查」,罕病家庭除病友本身,三親等內有其他家人罹患...

畜牧司前司長遭彈劾 陳吉仲出聲力挺!稱雞蛋過剩是因「政治操作」

監察院今表示,農業部畜牧司前司長張經緯職掌雞蛋緊急調度相關計畫執行情形實際的管理及監督不當,包含專案進口雞蛋逾期數量達5...

台東規模5.7地震威力相當「0.18顆原子彈」氣象署:是獨立事件

地牛翻身,中央氣象署今天發布第114070號地震報告,台東今天下午1時9分發生規模5.7地震,震央位於臺灣東部海域,地震...

明起4天雷雨狂炸!周日低溫急凍僅10度 下周挑戰寒流

今天天氣穩定溫暖,但明天起受鋒面影響,一連4天全台各地都要注意陣雨或雷雨,周六還有強烈冷氣團接力,周日氣溫明顯轉冷,中央...

迎「多死社會」 台灣準備好了嗎

內政部統計,台灣已連續十四個月人口負成長,根據國發會資料,推估到二○三一年,台灣死亡人數(廿二萬人)是出生人數(十一萬)...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