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枋寮漁港燈塔疑溺水意外5人救起 1人游上岸、1人搜尋中

台大醫院387萬竊案追查半月 警嘆:嫌犯把自己藏得很好

熱成紅番薯!台北1地飆破39度 13縣市恐出現8級陣風

他山之石/守護孩童交通安全 韓國洗刷汙名 日本奉行路隊文化

翻轉行人地獄,守護孩子上下學安全是重中之重。記者侯永全/攝影
翻轉行人地獄,守護孩子上下學安全是重中之重。記者侯永全/攝影

致理科大應用日語系專任助理教授津田勤子來台生活30年,對日本、台灣兩地學生的接送文化很有感,她說,日本學生上下學通常採取路隊方式,高年級學生會照顧低年級學生,搭配黃旗子、黃帽子增加識別度,讓路隊更醒目,反觀台灣學生有很高比率仰賴家長騎機車或開車接送,兩地風氣差很大。

津田勤子說,她日本家鄉在大阪旁的兵庫縣,從小就是跟著路隊上下學,日本學校的路隊文化很普及,國小高年級學生也被訓練得能守護同校低年級學生,少數孩子由家長開車接送,多數孩子是隨路隊到校。

日本路隊如何編組或集結?津田勤子表示,通常約在社區某一處會合,再一起徒步前往學校,周邊會有不少交通標誌,提醒用路人「旁邊有學校」,學校附近路口會有導護老師或志工站崗,她父親退休後也到住家附近學校當志工,守護上下學時段的交通秩序。

翻轉行人地獄,孩子上下學安全是重中之重,鄰國韓國過去也是「惡民昭彰」,2011年起提高在學區致人死傷罰則,發揮警惕作用,成功洗刷汙名。立委林月琴指出,2010年時,台灣每10萬人交通事故死亡率高達14.3人、韓國是11.1人,兩國同樣籠罩「行人地獄」陰影;韓國過去10餘年間大幅改革,交通事故死亡率降低1倍,台灣還是「交安後段班」,韓國掃除兒童交通地獄惡名作法,值得借鏡。

靖娟基金會執行長許雅荏說,韓國在校園附近設置確保安全通學路線的「學區(又稱兒童保護區)」制度,修法提高車輛駕駛肇事責任與違法裁罰機制,她認為,學區被看見很重要,要讓駕駛習慣靠近學區時自動放慢速度、當心行人。

許雅荏說,國外很重視交通安全教育,靖娟基金會近年賣力推「小黃帽計畫」,訓練志工利用晨光時間等機會進校園傳達交安理念,下個目標是希望交通安全教育能入課綱,國小、國中、高中各有該學習的重點,讓孩子循序漸進學習。

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退休副教授黃台生指出,台灣近年開始動通學巷、通學廊道等計畫,部分行空間不夠連續、完整,設計上有漏洞,加上駕駛對人命不夠尊重,對行人構成一定程度風險;韓國、日本經驗是祭出重罰,一旦出事要付出更大代價,才能讓民眾更謹慎、不敢違規。

新北市交通局交通安全科長林碧芬表示,新北正與國土署合作,有參酌國外經驗,會在學校周邊加強標線、鋪面及牌面等環境,台灣很早就推動「減速帶」,若靠近住宅區,易被投訴有噪音,設置點會避開住宅區。

能否提高罰則力道?林碧芬提到,若汽機車闖入通學道可透過科技執法舉發,開罰900至1800元,但科技執法設備一組要價上百萬,不可能大量裝設,站崗人力也難深入每所學校,駕駛人自律習慣很重要。

台灣學生有很高比率仰賴家長騎機車或開車接送上下學,接送率偏高。記者侯永全/攝影
台灣學生有很高比率仰賴家長騎機車或開車接送上下學,接送率偏高。記者侯永全/攝影

行人地獄 日本

延伸閱讀

交通死傷數、接送率居高不下 通學巷能翻轉兒童地獄嗎?

瓊斯盃/莫巴耶29分領軍 中華白力退日本奪第5

麥當勞與「他們」合作了!合作視覺一推出網秒猜「韓國大勢天團」

暑假飆車噪音惱人 民代爭取竹北西區增設聲音科技執法

相關新聞

台鐵枋山至加祿電車線斷落雙向不通 啟動公路接駁

台鐵公司今天表示,下午枋山至加祿間發現電車線主吊線斷落,目前此區間路線暫時雙向不通,已立即在大武至枋寮間啟動公路接駁

賴政府執政一周年 農業部盤點農保、外銷等政策成果

賴清德總統今天就職滿一周年,農業部細數這一年來的施政成果,包含讓每一位實際從農者都能加入農保、獲新加坡同意我國生鮮豬肉進...

睡夢中驚醒!花蓮5:07發生規模4.2地震 最大震度4級

中央氣象署發布第101號顯著有感地震報告,花蓮今清晨5時07分發生規模4.2地震,震央位於花蓮縣卓溪鄉,地震深度14.6...

孕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恐影響胎兒腎臟健康

孕期用藥須審慎,高雄長庚醫院最新研究揭示,孕婦若於中、晚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子女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將顯著增加。此...

雨彈狂炸高雄水溝出現「新神獸」 大學生問:能放颱風假?

高雄從昨天深夜到今天上午遭雨彈狂炸,陸續出現道路淹積水災情,有網友駕車上班到路成泥流河,三鳳宮前的幸福川快溢出道路,高雄...

影/大雷雨南橫公路交通中斷 高市緊急宣布:桃源4里停班1校停課

高雄各地今早大雨不停,台20南橫公路勤和路段便道預警性封路,復興里以上部落交通中斷,高市府宣布,桃源區復興里、拉芙蘭里、...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