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偽造文書是江洋大盜嗎?」 雙罷劫負責人徐尚賢父求看兒遭拒

獨/步出地檢署就昏倒 罷捷領銜85歲奶奶曝第六感:隔天被抄家

美國進口牛舌驗出「弓蟲」 養貓族感染風險曝:恐引起不適症狀

疾管署提醒,懷孕婦女避免接觸來路不明的貓,並且避免清理貓沙以防感染弓蟲。示意圖,記者賴昀岫/攝影
疾管署提醒,懷孕婦女避免接觸來路不明的貓,並且避免清理貓沙以防感染弓蟲。示意圖,記者賴昀岫/攝影

衛福部食藥署今公布,一批自美國輸入的冷凍牛舌中,檢驗到寄生蟲「弓蟲」,恐影響人類中樞神經等,尤其孕婦更可能有垂直感染風險,疾病管制署目前將其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據統計,每年通報案例數約15至20例,多數感染者曾與動物接觸,因生食肉品而感染較少,但醫師仍建議,食用牛肉等肉品時,至少要五至六分熟較安全。

疾病管制署衛教資訊指出,弓形蟲為一種細胞內寄生的原蟲,台灣尚無詳細、具有代表性組群的盛行率的研究報告,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或孩童中,少部份病患會出現明顯症狀,其中最常見的為淋巴結腫大,病人常會有倦怠感。另外偶爾會發現病患有發燒、喉嚨痛、斑樣或丘狀樣紅疹、夜間盜汗、肌肉酸痛及肝脾腫大等症狀。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去年通報感染弓蟲案例數有18例,前年則有17例,每年通報案例數約15至20例,各年齡層個案都有,疫調結果指出,多半是曾和貓等動物接觸,不過如果是從小就飼養在家中、未接觸過野鳥等野生動物或環境的貓,相關風險則較低,提醒懷孕婦女避免接觸來路不明的貓,並且避免清理貓沙,需要清理時,應戴手套,清理後必須洗手,以免被污染的貓糞感染。

2010年曾發生中部地區新生兒男嬰,經由超音波及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其腦部有標靶狀鈣化及空洞,男嬰的母親在懷孕6至7個月左右,醫院婦產科醫師於產檢時發現胎兒體重未增加,即已懷疑遭受先天性感染,新生兒於出生後採集腦脊髓液檢驗確認,經疫情調查發現,媽媽曾於懷孕24周時生食醃豬肉,平時也有生食醃豬肉的習慣,可能為母親遭受感染後,個案再經母子垂直感染。

中醫大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貓是弓蟲的天然宿主,會出現在貓的腸道內,人處理貓糞便時,手部如不慎接觸到糞便中的卵囊,接觸後會在體內移動,嚴重會跑到腦部中樞神經,出現類似腫瘤的病變,如到眼睛、脊椎或肌肉等部位,則會引起疼痛與不舒服症狀,在人體內不會發育為成蟲,而是形成類似腫瘤的孢囊,在中樞神經內的話,需要透過電腦斷層才能看出囊狀構造,「一般而言都不小」,直徑可達約3至5公分。

黃高彬進一步指出,孕婦感染時會垂直傳染給小孩,這類會垂直感染的寄生蟲不多,除弓蟲外還有鉤蟲,當孕婦感染時,對胎兒最嚴重的影響,是跑到腦部時出現黃疸與腦病變等症狀,進而引起類似癲癇的病灶,不過目前已經有藥物可治療,但最擔心的仍是行程腫瘤化結構,藥物難以介入,建議食物中心溫度要加熱至70°C以上,以牛肉為例,至少要煮到五分熟。

除了本次公布在冷凍牛舌中驗出弓蟲,2022年食藥署也曾攔截一批進口牛舌,並檢驗到住肉孢子蟲,黃高彬指出,對愛滋病患等免疫低下族群,會引起噁心、嘔吐、下痢等腸胃道症狀,一般免疫功能健全者相對少見。

孕婦 寄生蟲 羅一鈞 腫瘤 衛福部 豬肉

延伸閱讀

撞擊瞬間曝光!孕婦突在醫院外爆衝 撞2人釀重傷住院

美國牛舌驗出「弓蟲」 專家提4類人最危險、建議吃法

美國進口牛舌寄生蟲超標 茶包品牌唐寧茶「1口味」農藥超標

新冠新變異株傳染力加倍 醫示警不論輕重症病人都變多

相關新聞

台大公衛專家:3月超額死亡降 但麻疹疫情創6年新高

國內因急診壅塞,病人延後治療及新年假期等原因,2月超額死亡達29%,創新冠疫情後新高。台大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醫所教授陳秀熙...

輪班間隔短 客運違規率升至近4成

汽車客運業疲勞駕駛釀禍時有所聞,據勞動部最新公布二○二四年專案勞檢,發現汽車客運業處分率從二○二三年的百分之卅一點四,升...

監所醫療費缺口 擬挪罕病預備金

矯正機關收容人增加,許多受刑人為長刑期或高齡者,造成醫療需求增加。健保總額歷年編列用於監所醫療預算未大幅成長,去年產生二...

近5年嬰幼兒受虐增 逾8成父母下手

少子化已成國安議題,但嬰幼兒受虐比率卻逐年升高,衛福部保護司最新統計顯示,平均每年接受二千名嬰幼兒受虐通報,超過九成三為...

對等關稅恐使癌症用藥漲價?病團籲加碼癌症新藥基金

美國總統川普預告,下一波對等關稅將對藥品開徵。此舉恐釀成國際新藥漲價,衛福部長邱泰源今天表示,因應癌症藥品漲價,衛福部嚴...

協和四接曝能源軍事風險 環團籲納軍事、爆炸模擬評估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提出「對等關稅」政策,台灣政府宣布將擴大對美採購,包括液化天然氣在內,以降低雙邊貿易逆差。不過,公民團體...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