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進口牛舌驗出「弓蟲」 養貓族感染風險曝:恐引起不適症狀

衛福部食藥署今公布,一批自美國輸入的冷凍牛舌中,檢驗到寄生蟲「弓蟲」,恐影響人類中樞神經等,尤其孕婦更可能有垂直感染風險,疾病管制署目前將其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據統計,每年通報案例數約15至20例,多數感染者曾與動物接觸,因生食肉品而感染較少,但醫師仍建議,食用牛肉等肉品時,至少要五至六分熟較安全。
疾病管制署衛教資訊指出,弓形蟲為一種細胞內寄生的原蟲,台灣尚無詳細、具有代表性組群的盛行率的研究報告,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或孩童中,少部份病患會出現明顯症狀,其中最常見的為淋巴結腫大,病人常會有倦怠感。另外偶爾會發現病患有發燒、喉嚨痛、斑樣或丘狀樣紅疹、夜間盜汗、肌肉酸痛及肝脾腫大等症狀。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去年通報感染弓蟲案例數有18例,前年則有17例,每年通報案例數約15至20例,各年齡層個案都有,疫調結果指出,多半是曾和貓等動物接觸,不過如果是從小就飼養在家中、未接觸過野鳥等野生動物或環境的貓,相關風險則較低,提醒懷孕婦女避免接觸來路不明的貓,並且避免清理貓沙,需要清理時,應戴手套,清理後必須洗手,以免被污染的貓糞感染。
2010年曾發生中部地區新生兒男嬰,經由超音波及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其腦部有標靶狀鈣化及空洞,男嬰的母親在懷孕6至7個月左右,醫院婦產科醫師於產檢時發現胎兒體重未增加,即已懷疑遭受先天性感染,新生兒於出生後採集腦脊髓液檢驗確認,經疫情調查發現,媽媽曾於懷孕24周時生食醃豬肉,平時也有生食醃豬肉的習慣,可能為母親遭受感染後,個案再經母子垂直感染。
中醫大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貓是弓蟲的天然宿主,會出現在貓的腸道內,人處理貓糞便時,手部如不慎接觸到糞便中的卵囊,接觸後會在體內移動,嚴重會跑到腦部中樞神經,出現類似腫瘤的病變,如到眼睛、脊椎或肌肉等部位,則會引起疼痛與不舒服症狀,在人體內不會發育為成蟲,而是形成類似腫瘤的孢囊,在中樞神經內的話,需要透過電腦斷層才能看出囊狀構造,「一般而言都不小」,直徑可達約3至5公分。
黃高彬進一步指出,孕婦感染時會垂直傳染給小孩,這類會垂直感染的寄生蟲不多,除弓蟲外還有鉤蟲,當孕婦感染時,對胎兒最嚴重的影響,是跑到腦部時出現黃疸與腦病變等症狀,進而引起類似癲癇的病灶,不過目前已經有藥物可治療,但最擔心的仍是行程腫瘤化結構,藥物難以介入,建議食物中心溫度要加熱至70°C以上,以牛肉為例,至少要煮到五分熟。
除了本次公布在冷凍牛舌中驗出弓蟲,2022年食藥署也曾攔截一批進口牛舌,並檢驗到住肉孢子蟲,黃高彬指出,對愛滋病患等免疫低下族群,會引起噁心、嘔吐、下痢等腸胃道症狀,一般免疫功能健全者相對少見。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