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熱爆!監獄等地潮濕悶熱 醫師示警:「這些因素」容易染疥瘡
台灣的夏天總是潮濕悶熱,更容易讓皮膚病找上門,尤其監所、軍營、安養機構等地點,容易因悶熱不通風、密集接觸等因素影響,而讓相關人員出現如「疥瘡」等傳染性皮膚炎,因為症狀和過敏性皮膚炎類似,1星期未改善就要進一步治療;預防方式包括維持皮膚清爽、通風乾燥、衣物透氣、多喝水等,但也不宜直接打赤膊,否則反而容易因為汗水阻塞毛孔,導致皮膚發炎。
曾有名住在安養機構的阿公有不明顯疥瘡症狀,30多歲的孫女來探望時也被傳染,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這名女性後續又和其他友人接觸,對方在4至6天後開始出現搔抓的情形,且愈來愈嚴重,後來才發現是因為接觸而傳染的。
趙昭明說,在軍營或者監所等群聚環境,天氣一熱又多人密集接觸,容易出現如「疥瘡」等傳染性皮膚病,有些感染疥瘡的患者症狀不明顯,容易誤以為是過敏性皮膚炎,如果有人因此感染卻未治療,就會出現進一步傳染。
疥瘡可能出現在四肢、手指縫、腳趾縫等,如果衣服穿得緊,在腰帶或肚皮位置,會有一顆顆小診子,趙昭明說,疹子白天會反反覆覆發癢,晚上一熱或者穿衣服穿得多,症狀會更厲害,也有些患者的分佈部位會出現在手掌、腳掌、腋下等,甚至可能擴散到胸背,出現一顆顆紅癢的丘疹,如持續逾1周,可能需要藥物和殺疥藥物治療。
趙昭明指出,夏天的皮膚病最要小心潮濕悶熱,預防方式包括降低皮膚溫度保持清爽、通風乾燥等,有流汗或潮濕要擦乾,同時要盡量選擇透氣衣物並多喝水加速新陳代謝,一但出現症狀就要避免搔抓而釀成續發性皮膚病變。
有些民眾傾向乾脆不穿衣服,認為對皮膚完全沒有阻塞,趙昭明提醒,滯留在皮膚的汗水如果沒有擦拭掉,又沒有衣物吸收汗水,反而會導致毛孔阻塞、發炎,形成濕疹性皮膚炎等。
趙昭明進一步解釋,夏天常見的皮膚炎,可大致分為濕疹性皮膚炎、黴菌性皮膚炎、蚊蟲叮咬造成皮膚炎、光敏感皮膚炎等「原發性皮膚炎」,以及搔抓造成的續發性皮膚炎,還有接觸造成的接觸性皮膚炎等。
趙昭明表示,濕疹性皮膚炎因為濕、熱,導致毛孔因阻塞,而出現類似過敏性丘疹等現象,例如紅紅癢癢的疹子,像痱子一樣在身體四周,只要是衣服遮蔽處,就呈現紅、腫、癢、刺痛等現象,或者如季節交替溫差大出現的手腳汗皰疹,體表會有一顆顆水泡,主要和個人體質有關。
黴菌性皮膚炎則主要受到濕熱因素影響,趙昭明指出,很多人體質敏感,在皮膚彎曲等部位沒清乾淨,會造成黴菌感染,潮濕悶熱環境下,如說穿鞋子太久腳潮濕,會產生香港腳,發生在胯下、褲子悶熱不透氣,會產生股癬,搔抓或流汗沒清乾淨,更可能蔓延到全身造成皮癬。
另外,有些皮膚炎是蚊蟲叮藥所致,例如出遊時被小黑蚊、跳蚤、床蝨等叮咬;夏天日照強烈,紫外線照射會出現光敏感性皮膚炎,防曬不徹底時,皮膚會出現一顆顆如雞皮疙瘩現象,也是常見問題 。
趙昭明指出,續發性皮膚炎則是因為皮膚癢,卻沒有進一步治療、保養,因為搔抓造成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感染,導致皮膚表面發炎,如毛囊炎等,甚至可能造成蜂窩性組織炎等症狀。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