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裱褙到修復 台南囡仔吳挺瑋甘願為畫做軍師
從書畫家張大千、詩人周夢蝶到藝術家姚瑞中、吳耿禎,看似跨越時空與領域的人們,在裱褙及修復工作室「青雨山房」卻意外有了交集,主理人吳挺瑋投身裝裱工藝逾10年,仍樂為畫作做軍師。
青雨山房日前推出「一間裱褙店:青雨山房-裱褙店的文化構成」展,展出曾經手裝裱的逾200件作品,華麗參展陣容,足見其在藝廊、收藏家間的有口皆碑,也讓人意外看見當裱褙工藝成為主角的魅力,不到1個月展期便吸引1500名參展人次。
吳挺瑋創立青雨山房時,曾跟父母借了新台幣100萬元,父母要他寫下借據,若無成功,就乖乖回家接班經營西藥房生意,「家庭很容易有個期待,會希望小孩去走類似的路,但我從小就是完全叛逆。」
比方說,吳挺瑋對讀書完全提不起勁,從國高中就學會曠課、翹補習班,簽到後悄悄遁逃,雖然是點名簿上的全勤者,課堂小考紀錄卻一筆都與他無關;翹課時他流連於假日花市或廟宇,腳踏車後座往往是盆栽一起回家。
吳挺瑋慢條斯理說:「逛廟又不用錢,我待在那邊可以聽老人家說故事,農曆年後我們去天公廟拜拜,有捏麵人、糖葫蘆一大堆東西,很好玩,後來想,廟對我來說是很重要又特殊的,看見很多很美的東西。」
他從小最喜愛的課也正是美術課,更記得自己很早就發願「一定要到台北念書」,因為相信那裡擁有豐沛美術資源,後來如願就讀華梵大學美術系,看見有人才華洋溢,而有些人的作品也許就是差那幾筆幾畫,他總會因此熱衷提供意見,「我喜歡把光環留給人家,像是軍師」。
「裱褙」功夫也正是如此。吳挺瑋回憶,19、20歲左右,他因美術系課程注意到畫作修復,起心動念想學,但1名學長告訴他「要學修復就要先學會裱褙」,他因此拜師於裝裱師徐健國門下。
「拜師前,我師父要我學好如何將兩片紙/布黏在一起,光這樣就1年過去了,他在那1年刻意磨掉我的熱情,看見我還想學,他才正式收我為弟子。」吳挺瑋說。
最傳統的裝裱工藝是會為每幅畫量身打造畫框,要找出一樣的材質為底布,甚至參考藝術家風格去思考裱褙,吳挺瑋表示,「後來裝裱這件事情,變得非常制式化,我的方式就是堅持傳統方式,再加入我看見的現代元素。」
踏進青雨山房,角落有作家蔣勳畫作,桌面擱置書畫溥心畬筆墨真跡,大片白牆上無數風格迴異的藝術家畫作並陳,它們都在等待屬於自己的一件套裝,或是被細心回復本來面目。
接受委託前,吳挺瑋往往會問很多問題,這幅畫要放在家中、辦公室、還是畫廊?如果是家裡,其他家具是什麼風格,壁紙顏色又是什麼,最好還須提供擺放位置照片讓他參考,「有些人會被嚇到,但我認為我不單是為這幅畫設計裱框而已,我重視與作品、空間的互動」。
與顧客的互動,也是吳挺瑋重視的環節,這是他口中的「台南人熱情」,他曾幫顧客找尋可以展出作品的藝廊,意外促成顧客買下藝廊作品,雙方都歡喜;這種如「軍師」推動異業結盟的出謀畫策,也是他在成為「職人」以外最心甘情願的角色。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