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MLB/沒意外!佐佐木朗希宣布與道奇簽約 攜手大谷翔平、山本由伸

曾拒絕當台積電執行長? 黃仁勳:張忠謀說的就是定論

40年來首次!川普「因為這事」宣布就職典禮移入室內

台灣就在「海嘯搖籃」隔壁 氣象署曝防禦值:不常發生不代表不會發生

台灣的地理位置及環境條件,如何造就及阻斷海嘯發生。圖/取自「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
台灣的地理位置及環境條件,如何造就及阻斷海嘯發生。圖/取自「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

台灣四面環海,且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頻繁,但台灣不會面臨海嘯威脅嗎?「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表示,雖然近來不常聽聞發生在台灣的海嘯災情,歷史上仍有幾起重大的海嘯事件。

氣象署表示,1781年的屏東海嘯,屏東鳳港西里於4、5月之間,在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裡,忽然海水暴吼如雷,水漲數十丈,近村的人與建築盡數被淹沒。1782年或1682年台南大海嘯,海嘯與地震歷時8小時,幾乎全島都受到波及,3大都市與20多個村莊被浸吞。1867年基隆海嘯,巨浪捲入將船隻沖入基隆市內,淡水也發生數百人淹死、房屋倒壞,是歷史紀錄完整,目前確定為台灣近海地震引發的災害性海嘯。

隨著測報技術的發展,台灣的海嘯紀錄也愈來愈完整。氣象署表示,從2000年至今也因為遠地地震或近海地震,陸續發生過海嘯。而最近的一次,就是0403花蓮大地震後,在宜蘭蘇澳、烏石、台東成功等地觀測到海嘯。

什麼環境條件有利於海嘯生成?氣象署表示,如果近海發生芮氏規模大於7的淺層強震,就要警戒海嘯的發生;由於海嘯在深水區傳遞快速,遠地發生的地震也有可能對台灣造成影響。海嘯波進入淺水區時,因為前方海水傳遞速度變慢,導致後方波浪堆疊而升高。換句話說,海底地形若有由深轉淺的緩坡,更利於海嘯成長。

「現狀是:我們根本就住在海嘯搖籃隔壁」,氣象署表示,全球約80%的海嘯,都發生在緊鄰台灣東部的「環太平洋地震帶」,而台灣附近也有多個可能的海嘯源,例如馬尼拉海溝、琉球海溝等,都可能造成大規模地震而引發海嘯。台灣東北部的海谷和海槽,同樣有發生海底山崩的潛在風險。再來,台灣附近海域的火山群活動,也可能成為另一條「海嘯引線」。

氣象署表示,以地形來說,台灣本身對海嘯有一定程度的「防禦值」。西側的台灣海峽海水較淺,不易形成海嘯;東側海岸則因為坡度較陡、高度變化大,使得海浪來臨時不容易堆高,或被峭壁彈回去。但是不能因此掉以輕心,「不常發生」不代表「不會發生」。

台灣有機會面臨海嘯威脅,氣象署表示,「畢竟我們就是產地直送」。民眾在海邊活動時要有危機意識,如果在海邊活動時發生地震,或是觀察到海面不尋常的跡象,就要趕快往內陸移動,留意海嘯預警資訊。一起做好相關監測、預警與防災工作,才能在海嘯來臨時將傷害降到最低。

0403花蓮大地震 海嘯

延伸閱讀

地牛翻身!花蓮近海地震規模4 最大震度4級

日本福島外海傳4.9地震 最大震度4級 暫無海嘯風險

三花媽媽背娃睡覺聽到人叫「立刻翻身卸貨」奶貓睡夢中滾下床一臉懵:地震了?

海嘯恐致災 氣象署曝平日防護措施3重點

相關新聞

台中春節疏運計畫出爐!台61、台74線塞車時段曝光

今年春節連假長達9天,公路局公布春節連續假期交通疏運計畫從1月24日下午至2月3日上午,預估1月24日(周五)下午,台6...

免疫輔助 翻轉早期三陰性乳癌

在荷爾蒙陽性、HER2陽性等早期乳癌用藥陸續獲得健保給付後,三陰性乳癌成為目前早期乳癌健保給付治療的最後一塊拼圖,經侯明鋒等多名乳癌權威專家請命及病友團體懇請下,健保署擬接軌國際,將給付早期三陰性乳癌術前與術後輔助免疫藥物治療,大幅減輕病友沉重經濟壓力,也讓賴總統「二○三○年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健康目標,往前跨一大步。

充電線不用了…丟垃圾桶或回收?環保局、台電曝正解 1條件可換超商抵用金

農曆新年就快到了,不少人都會趁年前大掃除,準備除舊布新。有網友表示,家裡集中了2、30條左右的充電線,卻不曉得該如何處理?對此,新北市環保局指出,充電線為廢資訊物品類,須妥善分類交給清潔隊回收車。台電表示,由於充電線外層是PVC塑膠皮,不可以丟進焚化爐燃燒,因此務必交由清潔隊資源回收車進行回收作業。

全台PM2.5測值 環團質疑低估

環境部日前公布去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截至去年十一月底,全台PM2.5年平均濃度十二點五微克/立方公尺,較前年十三點七微克...

12強紀念悠遊卡 750多萬所得捐贈3單位 助原鄉基層棒球

悠遊卡公司為慶祝中華隊奪下2024世界12強棒球賽冠軍,去年發行紀念悠遊卡,統計共賣出26萬多張、750多萬元紀錄,並承...

健保總額斷頭制 恐衝擊患者權益

頭痛患者就醫,醫師安排電腦斷層竟需等五個月;病人術後回診,卻掛不上執刀醫師門診。南區健保分局近三年實施醫院總額制,由醫院...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