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未進入十大死因 長者族群下降心健司歸功這措施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表示,年長者罹患憂鬱症時,常被認為是老化、累而不想出門,或是活力下降,甚至是以身體的不適進行展現,而誤認是其他疾病,因此,老人憂鬱篩檢十分重要。圖/123RF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表示,年長者罹患憂鬱症時,常被認為是老化、累而不想出門,或是活力下降,甚至是以身體的不適進行展現,而誤認是其他疾病,因此,老人憂鬱篩檢十分重要。圖/123RF

衛福部今天公布去年(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惡性腫瘤)仍占據首位,並已是連續42年高居第一名。國人所關心的自殺死亡人數,去年為3898人,較前一年增加111人,增加2.9%,居國人主要死因第11位;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6.7人,與上年相較上升2.8%。

衛福部分析發現,112年自殺死亡人數中,男性2500人,占比64.1%,較前一年增81人,上升3.3%,居男性死因第12位;女性為1398人,占比35.9%,較上年增30人,上升2.2%,為女性死因之第13位;男性自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 21.7人,約為女性11.8人的1.8倍。

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呂淑君表示,去年65歲以上自殺死亡率較111年下降4.9%,但其餘年齡層有回升至疫情前的趨勢。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表示,國內自殺現況,從2014年逐漸上升,如美國、加拿大等趨勢,但去年已將趨勢壓平,而去年65歲以上長者自殺死亡率下降,15至25歲族群自殺率雖然仍持續上升,但趨勢漸緩,值得注意的是,26至45歲的中壯年族群的自殺率則是回到疫情前。

陳亮妤指出,年長者罹患憂鬱症時,常被認為是老化、累而不想出門,或是活力下降,甚至是以身體的不適進行展現,因而誤認是其他疾病,因此,老人憂鬱篩檢十分重要。

陳亮妤說,年長者在疫情期間可能不想外出,無法接受篩檢,或是受到活動減少、心情憂鬱等影響,而增加自殺的情形,且疫情期間外在環境情形複雜,自殺原因並非單一因素所致。

陳亮妤說,針對老人族群,112年老人憂鬱篩檢達62萬6345人次,其中轉介就醫2800人次、轉介心輔1553人次、轉介資源3606人次,未來將持續強化與各縣市衛生局合作推廣老人憂鬱篩檢。

至於去年推動15至30歲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服務6萬4059人次、轉介就醫8495人,並於針對年輕族群112年函頒「校園自殺個案關懷流程」,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陳亮妤說,去年新冠疫情趨緩,經濟活動回到疫情前,進一步分析,25至64歲中壯年族群的自殺者性別發現,男性多於女性,可能是疫情後,經濟恢復活動,又感受到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職場三明治壓力,而其餘詳細資料需進一步分析,並與開啟與勞動部對話,合作推動職場心理健康計畫。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憂鬱症 疫情

延伸閱讀

財劃法修法 周春米:盼不分直轄非六都、考量人口

前列腺癌死亡率高過10年前 醫:「這年齡」發生可免治

自殺人數增2.9% 列青壯年前三死因

國人去年十大死因新冠降3名 疾管署估今年名次在這裡

相關新聞

中壯年自殺率居首 醫:三明治族群壓力山大

衛福部公布112年死因統計,自殺死亡達3898人,年增2.9%。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自殺率下降4.9%,成為近年首度下降,...

癌症死亡排行…肺癌破萬死 肝癌時鐘變慢

一一二年國人十大死因排行,癌症仍占據首位,連續四十二年蟬聯榜首,去年五萬三一二六人死於癌症,平均每四人死亡中,就有一人因...

每2分33秒就有1人死亡 圖解國人10大死因與10大癌症

衛福部昨公布2023年國人死亡報告,去年總死亡人數20萬5575人,較前一年減少2863人,降幅1.4%,平均每2分33秒就有1人死亡;衛福部表示,死亡人數減少主因是新冠肺炎死亡減少5705人。

增幅為10大死因之冠…免疫負債 1.6萬人死於肺炎

衛福部公布「國人最新十大死因」,肺炎名列第三,一一二年共一萬六七○二人死於肺炎,創下有史以來新高紀錄,與前一年相較,增加...

死亡人數年減近4成…新冠降3名 今年估15名外

一一二年國人十大死因報告中,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八九六二人,排名第六,與前一年的一萬四六六七人相較,足足減少五七○五人、減幅...

自殺14年新高 中壯年無助世代

衛福部昨公布一一二年死因統計,自殺死亡達三八九八人,創近十四年新高,被視為高風險族群的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去年自殺率下降百分...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