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照護假不好請?家長心聲勞動部聽到了
早產兒的考驗,除了順利誕生,還必須面對尚未發展成熟的器官,可能帶來的生存挑戰。以孩子出生前的安胎期,出生後的治療課程等,都是家長和小朋友需要共同面對的難題。勞動部表示,將通盤檢討照顧相關假別,研討進一步放寬的可能性;照顧者帶孩子上早療課程,提供一定額度補貼,則需以「被照顧者」為中心,進行跨部會研議。
早產兒因為沒在媽媽肚子裡「待好待滿」,營養吸收面臨挑戰,發育不成熟的器官也可能讓他們面臨腦傷、視力發展受損等危機,甚至自主呼吸都困難,需要仰賴氧氣設備幫忙,黃金時間介入的早期治療,是幫助他們追上足月寶寶的關鍵契機。
立委李彥秀指出,依據內政部113年5月10日發布戶口統計,我國連續40個月人口自然增加呈現負成長,平均每一千個新生兒,就有2.8個無法存活到滿月,更有4.5個有可能在5歲前死亡,遠高於亞洲鄰近國家日本和韓國。她建議,政府應提供早產兒家庭經濟協助,以薪資公共化延長產假,並得彈性作為安胎使用,為早產兒家庭構築更多社會支持,才是翻轉少子女化問題的關鍵一哩路。
早產兒「小柳丁」是25周大時出生的早產兒,媽媽李佳霖表示,她在孕期第2、3個月時開始出血,每次出血就要拿醫師診斷證明,請一至二周的安胎假,不再出血再回去上班;懷孕4個多月時,醫師告訴她,「羊水是0%」,她安胎3周留下寶寶,先生也請了1周以上的假,孩子出生後,在醫院待了100天,花費逾12萬,僅8萬可由健保給付。
「小柳丁」回家初期,需要使用呼吸器等,李佳霖說,血氧機監測到異常就會「嗶嗶叫」,大人連要去上廁所都很難。孩子還在保溫箱時,護理師曾問她預計何時回去工作,她還樂觀地說,可能幾個月狀況就回去,但護理師告訴她,可能到學齡前都沒辦法回去工作了。
的確,後續的早療課程、心理課程、眼科、神經內科等各科別的回診,讓李佳霖忙得分身乏術,全家只剩下爸爸這個經濟支柱。
立委羅廷瑋強調,政府應重視早產兒照護,並建構符合早產兒家庭需求的支持系統,包含協助取得自費藥物或醫材等;健保給付早療課程多為一周1至3次,一般療育課程至少要6個月至1年才看得成效,且需排隊3至6個月才能接受治療,對父母而言,陪伴早產兒早療課程與工作要如何平衡,將是一大重點。
羅廷瑋進一步指出,安胎主要是減少早產併發症,懷孕24至34周被視為安胎關鍵期,平均多安胎1天,寶寶出生後的風險會降低很多,尤其高危險妊娠族群,但現行安胎假未住院只能請30天、給半薪,超過30天計入住院傷病假、不給薪;住院傷病假則2年內累積請假日數不能逾365天,「現行機制是否足以應付安胎休養的實際需求?」
在醫院安胎的產婦,可透過醫師證明請安胎假,台灣產周期醫學會理事陳震宇提到,可評估「在家安胎」是否也給予假期?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長黃維琛說,會檢討產假有沒有機會延長,或請預產期前4周、產後8周加上留職停薪等運用,讓新手媽媽不吝於使用前面周數休息,減少早產風險。
有些家長考量請假天數、薪資狀況等,可能減少帶孩子上早療課程,例如一周上3天課,但因為需要家長請假,可能將次數減為2次或1次。黃維琛表示,針對30天上限的規範,會將針對重症等其餘類別的照顧假,通盤檢討,研議有無放寬空間。
不過,有些家長屬於經營餐廳等非受雇者,不會有「向雇主請假」的狀況,但可能因為帶孩子上早療課,導致當天沒辦法做生意。黃維琛說,這部分可能可以從「被照顧者」的角度出發,對於帶孩子去早療的照顧者,給予一定額度的津貼,但仍待跨部會研議、編列相關預算。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