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高雄國際機場盛況回不去?民眾指「航班少的可憐」 市府:積極爭取

高雄國際機場的運量逐漸恢復。記者王勇超/攝影
高雄國際機場的運量逐漸恢復。記者王勇超/攝影

高雄國際機場疫後航點無法恢復以往盛況,儘管運量有復甦,民眾仍覺得「航班少的可憐」。議員質疑,小港機場身為國際機場,航班、航點卻過少,影響高雄發展演唱會經濟效益,國外歌迷無法直達高雄,無法擴大觀光價值;議員也指出,日本熊本市身為高雄的姐妹市,疫情前在小港機場每月有3班直航班機,疫情後卻未恢復。

市長陳其邁表示,目前高雄小港機場班次與疫情前相比,總數已無明顯差異,但國外航點需要考量對方國家疫情恢復情形,例如姐妹市熊本市機場、東京機場都因當地地勤量能不足,當地機場作業無法負擔新增航班,才導致高雄端無法開設站點,高市府已持續向熊本爭取,也會向東北亞、東南亞國家爭取增加航班。

高雄國際機場被定位為南部地區「區域性國際機場」,主要航點為亞洲城市,屬於航程4至5小時航程範圍的區域機場,2015年起超越台北松山機場為全國旅客人數第二大機場,僅次於臺灣桃園國際機場,2019年達到史上最高在國際載客量,超過600萬人次,但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起國際航班數與進出旅客數大幅下降,降為全國旅客人數第三大機場。

高雄航空站表示,全球疫情趨緩後,高雄國際機場的運量逐漸恢復,今年1至4月累計旅客量182萬5304人次,回復到2019年同期約75%,疫情後至今年年夏季,航點復飛有17處,新增航點有3處,航班增加由每周97班增加為每周300班,增幅達210%。

儘管高雄國際機場運量復甦,但民眾仍覺得「機場航班少的可憐」,希望能趕快升級。議員蔡武宏說,疫情解封後,桃園機場目前已有93航點、每周2105航班,反觀高雄小港機場僅有25航點、每週300航班,差距天壤之別,許多南部鄉親出國都要搭高鐵北上或轉機,非常不方便,市府應與中央努力拓展航運。

議員陳美雅表示,小港機場身為國際機場,航班、航點卻過少,原因包括機場實施宵禁、腹地不大等,不但讓南部人出國不便,更影響高雄發展演唱會經濟效益,國外歌迷無法直達高雄,就無法擴大觀光價值。

議員黃香菽說,日本熊本市身為高雄的姐妹市,同樣是台積電設廠地點,疫情前在小港機場每月有3班直航班機,疫情後卻未恢復。

高雄航空站副站長洪健男說,各航空公司會評估旅客需求量與商機,向民航局提出復航申請,疫情前有直航熊本的航空業者是中華航空,對方並未提出申請。

高市觀光局高閔琳表示,已積極與航空公司聯繫爭取,確定下半年會再增加航班;配合一日生活圈,觀光局會促進業界合作,讓搭高鐵來高雄的旅客能有更多旅宿優惠,讓高雄的優惠變多;針對演唱會也祭出市政府等級的優惠,整合景區、商圈、場館,「只要你拿門票來,就有優惠」。

交通部次長林國顯表示,目前880億機場改建計畫,二階段打造全新國內、國際航廈,屆時能容納1650萬人次進出機場,吸引更多轉機民眾,各航空公司看到商機也會陸續新增航班。

高雄國際機場運量今年1至4月累計旅客量182萬5304人次,回復到2019年同期約75%。記者王勇超/攝影
高雄國際機場運量今年1至4月累計旅客量182萬5304人次,回復到2019年同期約75%。記者王勇超/攝影
團體旅客在高雄國際機場準備出境。記者王勇超/攝影
團體旅客在高雄國際機場準備出境。記者王勇超/攝影
高雄國際機場運量在疫後逐漸恢復。記者王勇超/攝影
高雄國際機場運量在疫後逐漸恢復。記者王勇超/攝影

國際航班 小港機場

延伸閱讀

高雄國際旅展開幕祭好康 陳其邁喊話「加速恢復航班」

相關新聞

夜間周末門診 2醫學中心擬限縮

健保署實施個別醫院總額,台北區四月正式上路,為因應財務衝擊,各醫學中心均表態將強化轉診機制,下轉病情穩定患者。台北榮總、...

冷...周三至周五清晨更冷 北市這2區可能下探10度以下

受到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台北市災防辦公室提醒,明天清晨北市氣溫約12至14℃,後天周三至周五清晨,低溫更下探約11至12...

國際IP角色襲台 學者籲多獎勵本土

地方政府近年興起結合國際知名IP辦活動,高人氣的吉伊卡哇、角落小夥伴、海綿寶寶等都成了活動主打,二月落幕的台灣燈會也首創...

醫療調解沒期限 醫病都折磨

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去年元旦上路,醫療爭議處理強制先調解,即使當事人逕行提告,院檢也須先移付調解。彰化蕭姓老翁去年因...

台灣45%罕病家庭 不只1人罹病

罕病法立法至今廿五年,罕見疾病基金會昨公布首份「罕病病友生活狀況及需求普查」,罕病家庭除病友本身,三親等內有其他家人罹患...

畜牧司前司長遭彈劾 陳吉仲出聲力挺!稱雞蛋過剩是因「政治操作」

監察院今表示,農業部畜牧司前司長張經緯職掌雞蛋緊急調度相關計畫執行情形實際的管理及監督不當,包含專案進口雞蛋逾期數量達5...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