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台灣人愛吃營養品 醫:藥錠接受度愈來愈低
台灣保健食品市場龐大,每年國人可以吃掉破百億元的營養補充品。許多長輩每天得吃下許多慢性病用藥,以控制三高等慢性病。因此不少長輩不再想吃藥錠狀的營養補充品。醫師表示,日常飲食中許多營養素無法攝取完全,或是烹調過程中流失,營養補充品確實可以帶來幫助,非藥錠狀的營養補給品,確實更方便吃,但民眾日常營養主要還是以均衡飲食為主。
台灣民眾對於健康保健相當注重,而全球營養保健品的概念正逐步改變。相較於過往傳統膠囊、錠狀的保健品,市面上出現更多型態,例如液態飲品、軟糖、果凍等新型態機能營養。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整合醫學照護科醫師姜冠宇表示,有些營養素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需要透過日常飲食中補充,但炒菜時許多營養素在加熱過程中流失,不一定能夠攝取到足量的營養,若能夠透過營養補充品,確實能夠幫助人體補足需要的維生素。
姜冠宇說,每日攝取足量必需營養素,對於維持身體機能相當重要。尤其疫情後大眾預防保健意識抬頭,許多民眾對於錠狀的保健食品接受度愈來愈低,因此液態、軟糖等形式,同時也能補充到所需營養,民眾可在醫師建議下,攝取需要的營養補充品。
「大家不喜歡吃藥的感覺。」嘉康利總經理梁朝翔表示,根據調查研究,民眾對於藥錠狀的營養品接受度愈來愈低,過去營養品的形式不是錠劑就是膠囊,接受度有限,液態與軟糖形式的營養品接受度卻愈來愈高,預估未來十年會成為主流。
梁朝翔說,台灣食藥署對於營養品的規範相當嚴格,要通過認證才能稱做健康食品,民眾吃營養品就是追求相對的效果,但法規對業者來說相當綁手綁腳,將美國產品引進台灣時,也因應台灣食藥署對於成份劑量規範,做出相對應的調整,才有辦法上市,且又要確保產品主成份不變;同時要如何讓消費者知道吃下的東西到底對不對、好不好,也是身為商家的一大挑戰。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