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普篩遙無期 國健署今召開會議:將再研議
因SMA基因治療昂貴,加上即治療才能延緩退化的特性,衛福部健保署簽約時也承諾藥廠不限制人數,且會進行普篩。醫界、病團亦積極奔走,希望將SMA納入新生兒常規篩檢項目,國健署今召開專家會議討論,但最後並無結論,不過,據了解,國健署將在近期做出決議。
衛福部國健署婦幼健康組副組長蔡維誼說,SMA是否納入新生兒常規篩檢,國健署正邀集專家討論,然因進行普篩必須確認藥物有其價值,符合廠商宣稱療效,故還需更多患者用藥後,以真實世界數據進行評估。
據了解,國健署另一考量,是SMA基因型與臨床表現差異較大,即使有帶因,患者未必會發病,擔心遭檢出變異卻未發病的患者,婚姻、生活因此受阻;已經納入新生兒篩檢項目多年的海洋性貧血,幾乎只要帶因就會發病。
不過,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表示,台灣早在2014年就執行SMA新生兒「先驅篩檢」,提供當時的孕婦免費篩檢,2018年先驅篩檢結束,台大新生兒篩檢中心仍提供免費篩檢,全台各縣市如花蓮等地,亦提供孕婦免費篩檢機會;即使自費檢驗,費用也僅2、300元,納入公費項目財務衝擊並不大。
簡穎秀表示,藥物治療成效是納入新生兒篩檢的阻礙之一,但這存在不同觀點,有些專家認為一定要病童能向正常人活動,藥物才有價值,但目前資料看來,用藥後病童不會像沒有用藥在2歲就死亡,在生理機能方面,若正常人是100分,用藥病童也能恢復至7、80分,顯示治療有其價值。
簡穎秀說,外界擔心,嬰兒期若篩出基因變異,但病人沒有立即發病,如第4型SMA患者等,是不是還需要這麼早篩出,事實上,SMA嬰兒型病人占7成,意即若篩出20人有基因變異,有14、15人都會在6個月內發病,剩下5人3歲內會發病,有4人可能追蹤至6、7歲都沒發病。
「這必須作出權衡。」簡穎秀表示,透過新生兒篩檢可以救下本來出生後不久就要離世的病童,若發病晚的患者,也能提早開始追蹤、準備治療計畫,一旦發病時才不會措手不及;臨床上甚至遇過晚發病的SMA病人被當成裝病,或者四處求醫都找不出病因,不論對病人、醫療資源來說,都做了很多白工,所以不該以晚發病為由,說篩檢不值得,因為普篩不僅節省病人診斷時間,也能替國家省下醫療費用。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