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和刺網船漁民攜手海廢調查 雲嘉沿海以塑膠垃圾最大宗
台灣尚未有針對流刺網作業漁船會在捕撈過程中,遇到海水中下層漂流的海洋廢棄物的彙整分析方法,因此環團與雲林在地漁民合作,並發表「近沿岸刺網漁船海廢紀錄報告」;發現雲嘉沿海仍以塑膠類海廢為最大宗,其次為蚵條。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及漁民權益暨環境永續中心日前發表「近沿岸刺網漁船海廢紀錄報告」,由雲林縣口湖鄉台子村以刺網漁法為主的雲林近沿岸作業漁船與漁民,共同參與完成的海廢記錄報告。
漁環中心指出,目前台灣海廢的清理及記錄工作,主要以港邊淨灘活動為主,海洋中的廢棄物紀錄,有表層漂流垃圾的目視紀錄,也有拖網漁船合作的海底沉積垃圾紀錄。但針對流刺網作業漁船會在捕撈過程中,遇到的海水中下層漂流的海廢,尚未找到能系統性彙整分析的方法。
根據漁環中心彙整並分析該計畫海廢記錄後指出,從2023年第1季到第3季,參與的漁民船隊總共完成504筆調查,帶回4680件海洋垃圾,總重量達313.59公斤。
研究成果顯示,雲嘉沿海海水層中的海洋垃圾主要以塑膠類為最大宗,占61%,其次才是以蚵條為主的漁業廢棄物,不過比率上遠低於塑膠廢棄物,僅占26%;塑膠類廢棄物中又以塑膠碎片最多,顯示塑膠確實是海洋垃圾中最主要的議題。
漁環中心說,蚵條之所以為漁業廢棄物的最大宗,是因包含台子漁港本身具有產業的地緣因素,加上這次參與計畫的10名雲林縣口湖鄉台子村漁民,其近沿岸漁撈作業範圍北至台西麥寮濁水溪口,南至嘉義東石布袋海面,正是台灣西岸目前近沿海蚵養殖業主要分布區域。
漁環中心專案經理柳琬玲指出,該計畫主要目的,是鼓勵漁民能夠積極參與海洋保護事務,養成將漁船作業過程中,將撈到的廢棄物打包帶回岸上丟棄的習慣。
柳琬玲表示,觀察到多名漁民原就有將海廢帶回陸上處理的習慣。海洋藉由洋流的流動,部分漁港會在颱風大雨後,看到洋流帶過來的各國垃圾,如異國商標的寶特瓶、不屬於台灣型制的漁網浮球等,部分漁民會特別留意,撿拾可重複使用的浮球來廢物利用。
漁環中心表示,採錄海廢紀錄的過程中,也與老漁民進行許多採訪討論,跟漁民學習到許多相關海洋知識,部分理解到海洋垃圾對於漁船作業會造成的種種干擾,並從中找到與漁民就海洋環境保育事務進行對話的基礎。
雲林縣近沿海作業漁船協進會理事長李平順說,漁民曾因資訊不公開,及公民參與程序未落實而受害,盼他們能充分參與各類海洋或漁業相關的公共事務,並期盼社會能尊重台灣近海漁民及漁業權益。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執行長凃又文說,盼透過這樣的計畫,讓大眾關注到台灣沿海漁民與漁業的價值與重要性;漁民在搜集海廢過程中,發現抽砂船導致的海洋汙染等問題,尤其值得相關單位重視。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