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新聞眼/文化部重本土 文創業被迫吃自己
立法院預算中心日前公布報告,指政府推動文創產業發展逾廿年,仍以內需市場為主,近十年外銷成長率幾乎是零。當台灣文博會作為政府唯一針對文創產業舉辦的國際展會,卻可從文化部近年在「重本土、輕國際」下,對文博會的定位混亂,不難看出文博會為何成為煙花一場,以及台灣文創產業多年都走不出國門,只能「吃自己」的原因。
台灣文博會二○一○年由文建會創立,原名為「台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是讓文創品牌設攤的商展,也刻意安排臨近於香港等亞洲重要文創商展的展期,希望吸引國際買家。但文化部希望文博會「不只是商展」,加上主題館、地方文化館等設計展,名字縮寫為「台灣文化創意博覽會」。
名稱拿掉「國際」、「產業」後,雖吸來人潮,但身為「台灣重要文創商品與圖像授權展示及交易平台」的文博會,設計展比重愈來愈重,將產業推向國際的力道卻愈來愈弱,今年更達最高峰。
今年文博會功能複雜、展區繁多。既要「打開空總」、又要「微開箱鐵博」,更集馬戲表演、鐵道小旅行、科技沉浸體驗於一身,甚至還把北中南五大博物館納入展區,果然不負眾望完成史上文博會「規模最大、參展人數最多」新紀錄。
不過,以上這些功能和展演早已見諸台灣燈會、台灣設計展、甚至是台北白晝之夜。即便十天創造六十萬參觀人次,文化部還宣稱創造島內觀光/銷售產值,但如何與台灣燈會或台灣設計周相比?文博會唯一有別於燈會、設計展,「將台灣文創產業推向國際」的功能,又做了多少?
如果文博會還是只把重心放在煙火式的展演,卻不在意台灣目前最需扶植的新創業者和最需培養的國際買家,那麼台灣文創產業再有幾百億的「文化黑潮」,最終恐怕也只能「吃自己」。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