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光害 改良照明「暗天不暗地」

以往農民會在夜間使用燈照延長作物產季,後雖改用紫光LED燈取代高壓鈉燈,降低夜間燈照對環境的衝擊,但暗空協會指出,不間斷照燈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建議燈具加上燈罩,落實「暗天不暗地」作法,減少光害也提高照明效率。農民表示不樂見為追求產量而破壞生態,若政府補助鋁製燈罩和燈泡,多樂意配合。
暨南國際大學師生團隊早期進行田野調查發現,晝行性的鳥類大卷尾在夜間覓食,晝伏夜出的虎皮蛙等蛙類則少了,推測可能因夜間燈光太亮,致使動物分不清晝夜而失序;住在筍田附近的居民也說,櫻花因長期照燈而無花期、開不出花,證實暗空協會提出的論點。
暗空協會今年三月起與彰化二林的果農合作,嘗試加裝燈罩,初期用塑膠碗罩在燈泡上,卻會受雨水影響,也不符合淨零目標,八月後改測試鋁製燈罩,發現可完整罩住光源,直接照射不溢散,照度可從一八○ LUX(勒克斯)降至四十 LUX,降低光汙染環境。
彰化縣二林鎮紅龍果農莊木期表示,初步實驗燈光較集中、好像較亮,若光照較強,當期火龍果可從兩個月縮短至一個半月就成熟,政府若補助鋁製燈罩和燈泡,農民應很樂意配合新措施。
南投縣政府近年與暨南大學合作,輔導農友改用LED燈,光線對生態影響已降到低於百分之廿,若再透過燈照角度調整及加裝燈罩,減少光汙染溢散範圍,將能更友善生態環境。「我支持找出好方法降低燈照對環境的衝擊」。台東釋迦果農洪文賢說,身為農民,他不樂見為追求產量而破壞生態。
林正修說,為實際觀察鋁製燈罩的使用效果,本周五起將在二林果農的田地裝設五十盞燈罩,並測試一年。
林正修說,他更希望環境部提升光汙染為院頒行政命令,農業部應制訂農業照明準則,從嚴審查各類照明補助,輔導農民慎用照明,鼓勵加裝燈罩等。
農業部表示,針對燈罩調節對農民的經濟是否有顯著成長,以及改良燈具在結構、距離、燈罩、光度部分需討論,也會研究如何輔導農民在不影響產量的情況下,達到更省電及降低環境衝擊的方式。
環境部表示,光害防治指引實際使用上涉及許多部會,針對相對應的防治規範要有專業考量,須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來訂定相關規範。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