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發表iPS外泌體研究 可望治療腦中風心肌梗塞

iPS細胞是再生醫療焦點之一,長庚醫療團隊與美國史丹佛大學合作,提取iPS細胞衍生的外泌體,打造限制更少療法,可望治療腦中風、心肌梗塞、糖尿病、關節退化等疾病。
林口長庚醫院今天舉行記者會分享這項研究成果,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振宏簡報指出,胚胎幹細胞一直被視為再生醫學的重要細胞來源,且運用廣泛,但卻涉及移植後的免疫排斥及使用人類胚胎道德考量等疑慮。
日本在2007年發表和證實,從皮膚、血液中分離而出的幹細胞,也就是「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可取代胚胎幹細胞,並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iPS大部分再生能力在於其所分泌的外泌體,會通過擴散作用,作用於鄰近的細胞,誘發再生能力,以達增生修復效果。
李振宏說,外泌體本身不是活細胞,且大小僅有30至150奈米,除尺寸小、處理方便外,在很多情況下,也能達到與幹細胞治療同樣的效果,甚至增加細胞本身的存活率,具有抗發炎、延緩衰老的能力,可穿透血腦屏障,相較下更容易利用、生物製造和量產。
外泌體同樣可廣泛運用在各部位,李振宏說明,若用於骨關節炎,可達到抗發炎、促進軟骨修復、抑制滑膜炎,調節軟骨下骨骼的重塑,使用於腦部,因為其尺寸較小、可以進入腦部血管,有機會修復腦組織,並通過血腦屏障,修復受損的腦組織及其功能、治療阿茲海默症,在心血管系統中,則可增加血管新生、減少組織纖維化。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溫明賢表示,這項重大的成果也促使各種人體臨床試驗研究積極進行中,希望對於未來的疾病治療帶來突破性進展,例如,使用癌症來源的外泌體作為標誌物,可用於檢測和預測癌症治療後的效果和反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