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亞錦賽/巨蛋是棒球實力轉捩點 王貞治:台灣棒球一定要贏一次

退休教師被外甥刺死…陶晶瑩慟道「是我高中老師」 曝原本計畫去看她

雙方都是校長的孩子…台南明星國中霸凌案 加害人遭爆曾靠關係避開輔導

6類豆製品吃太多 恐埋慢性病風險

百頁豆腐一半是油脂組成,熱量相當高。圖/本報資料照片
百頁豆腐一半是油脂組成,熱量相當高。圖/本報資料照片

豆製品很健康嗎?其實,並不見得。

常見的百頁豆腐、豆棗、炸豆皮、臭豆腐、油豆腐、素肉等6類豆製品,因受到製程及加工方法的影響,若吃過量,恐埋下未來罹患慢性病風險。

1.百頁豆腐

百頁豆腐並不能算是豆製品,因為它的製程不是由豆漿加入凝固劑而成,而是使用沙拉油、大豆蛋白、修飾澱粉及各種調味料做成的。尤其百頁豆腐一半是油脂組成,熱量相當高,吃下肚容易發胖、有高膽固醇問題。

2.炸豆皮

炸豆皮口感雖然舒爽,但實際上非常油。它的製程是將浮在豆漿上頭的那層皮拿去油炸,以延長保存期限及增加口感,但豆皮的營養素卻被破壞殆盡,反覆油炸的油甚至出現反式脂肪,吃多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最好還是選擇少加工的濕豆皮為佳。

炸豆皮吃多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圖/本報資料照片
炸豆皮吃多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圖/本報資料照片

3.油豆腐

小小的三角油豆腐是由傳統豆腐經過油炸後而成,外觀金黃酥脆,不易碎裂,但因為油豆腐炸過的關係,其熱量是同分量的板豆腐的兩倍,加上油豆腐絕大多數會用醬油、糖、鹽等調味料,做成紅燒或悶滷,其鹽分與糖分不容小覷,過量攝取不利整體健康。

油豆腐熱量是同分量的板豆腐的兩倍。圖/本報資料照片
油豆腐熱量是同分量的板豆腐的兩倍。圖/本報資料照片

4.豆棗

很多人吃稀飯習慣配一種甜甜的、橘色的豆棗,它是將豆乾切絲後,拿去油炸,再裹上糖、鹽、油、食用色素及各種添加物的多重加工食品,幾乎沒什麼營養價值,甚至常被驗出含防腐劑過量添加問題,攝取過量也不利健康。

豆棗(左)幾乎沒什麼營養價值,甚至常被驗出含防腐劑過量添加問題。圖/本報資料照片
豆棗(左)幾乎沒什麼營養價值,甚至常被驗出含防腐劑過量添加問題。圖/本報資料照片

5.素肉

素火腿、素肉、素魚等原料為大豆蛋白、麵筋、穀類、菇類等,再加上許多食物添加劑,如明膠、色素、香料等而成,不僅讓許多營養素流失,還有高鹽、高油問題,長期攝取,不利心血管及肝腎健康。

素肉有高鹽、高油問題。圖/123RF
素肉有高鹽、高油問題。圖/123RF

6.臭豆腐

傳統臭豆腐是採自然發酵,其原料大多是祕方,多半沒有經過殺菌,有相當高的機率產生其他壞菌,如大腸桿菌的交叉汙染;研究發現,臭豆腐愈臭,意味著有害身體的氨、揮發性胺類、屍鹼等物質更多,危害也愈大。而且不論是油炸或清蒸豆腐,加上泡菜及醬料,平均一份鹽量約10克,遠超過國民每日平均6公克的鹽攝取量。

臭豆腐有相當高的機率產生其他壞菌。圖/本報資料照片
臭豆腐有相當高的機率產生其他壞菌。圖/本報資料照片

臭豆腐 豆製品 反式脂肪

延伸閱讀

北市抽驗清明食品4件不合格豆製品 人氣潤餅店也上榜

胡歌首曝當奶爸心情 滿臉幸福把女兒當「豆腐」抱懷中

為什麼你容易生病?慢性病其實是免疫系統在向我們求救!

超浮誇巨無霸鮮蚵!台南「潘宜玲の珠寶盒」鮮蚵臭豆腐,超隱密還掀轟動

相關新聞

嘉義規模5.5地震 不排除14天內還有規模4以上餘震

嘉義新港今天下午5時30分發生芮氏規模5.5地震,地震測報中心表示,研判起因是在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下,力量於...

怕被看光!直播飛機起降傳桃機希望下架 航空迷批「本末倒置」

桃園市政府近年陸續在轄內14處知名景點設置高解析攝影,提供即時影像供民眾線上觀看,近日再新增「桃園國際機場」讓航空迷大飽...

羅一鈞公布陸港澳旅客機場採檢數據 流感病毒最多未驗出黴漿菌

疾管署自11月26日起在 台北、桃園、 台中及高雄4處國際機場實施「定點監測 鼓勵採檢」措施。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此...

明年健保成長率4.7% 保費不動

行政院昨拍板定案明年健保總額,預算金額達八七五五億元、成長率百分之四點七,較今年增加三九一億元。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說,...

台鐵推駕駛違規記點制 19項目集滿7點終生不得開車

台鐵局明年元旦改制國營台鐵公司,強化司機員管理,台鐵首祭記點汰除制,包括冒進號誌(闖紅燈)、過站不停、列車邊撞或機撞、停...

相隔7年評鑑激戰 台北區8醫學中心洗牌

相隔七年的醫院評鑑,今年恐出現史上第一次區域醫院晉升醫學中心成功案例。台北慈濟醫院院長趙有誠表示,本月廿日醫策會評定會議後,許多人向他道賀成為醫學中心,「努力十年終於挑戰成功」,難掩興奮、內心激動。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