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亞運籃球/林信寬絕殺南韓 男籃3X3勇闖金牌戰

台中高鐵站自由座「驚人長龍」外溢到站外 北漂族排了2小時傻眼

刑案新聞露骨文字頻放送 醫提醒:刺激腦部、引起創傷

香港名媛遇情節,各家媒體每天搶進最新消息,打開手機就是一整排的推播通知,標題文字一個比一個聳動。本報資料照片
香港名媛遇情節,各家媒體每天搶進最新消息,打開手機就是一整排的推播通知,標題文字一個比一個聳動。本報資料照片

香港名媛遇害,情節重大,引發許多國家報導關注,台灣民眾也高度關注。各家媒體每天搶進最新消息,打開手機就是一整排的推播通知,標題及用字常強調殘暴行為及驚悚畫面,連從事媒體同業都開始大呼受不了、直言不想再看。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啟斌說,這些文字對於感官的衝擊相當直接,腦部影像學顯示不亞於親身目睹,可能引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建議媒體用字遣詞務必中性,勿刻意以聳動文字或畫面驚擾讀者,以免帶來更多創傷。

葉啟斌表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原因不只是親身經歷、親眼目睹,也包括「知曉」,舉凡轉述、聽聞,都有影響。新聞標題或報導內文的用字遣詞如果太過詳細,太有畫面,或是詳述手法過程、有暗示性的影像、強調某些畫面,這些資訊對於人類感官的衝擊相當直接,而且不亞於親身目睹。

葉啟斌指出,腦部影像學顯示,親身經歷、藉由閱讀文字去想像一段經歷,這兩者對於腦部的刺激是大致相同的。以杏仁核為例,此部位掌管情緒和記憶,受刺激後可能影響情緒、誘發過去的創傷記憶,導致忐忑不安、心神不寧、注意力不集中、對聲音敏感等症狀,更嚴重可能會無法做到該做的事,持續久了,也可能陷入焦慮和憂鬱

葉啟斌說,已接觸過這些刺激性訊息的人,要對自身反應有所警覺。如果心神不寧、睡不好、對聲音敏感、容易生氣、注意力不集中,持續一到兩周,就要小心,最好減少看電視或網路新聞的時間和頻率。

如果過去創傷被勾起,可能引起憂鬱、焦慮、無助感、無希望感、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大腦認知出現改變,建議可找諮商心理師協助,若症狀嚴重且持續兩周以上,要找精神科醫師看診。葉啟斌也提醒媒體,用字遣詞務必中性,不要使讀者可以直接想像現場的景象,比如注意用字遣詞、描述勿太過詳細,以免造成讀者再次創傷。

醫師 憂鬱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延伸閱讀

影/蘆洲警執行打詐掃黑緝毒 2月查獲各類刑案525件

口罩解禁亞洲人還是要戴!研究:自認沒魅力的人更難脫下

疑腦部短暫缺血 52歲男暫時全盤性失憶症斷片3小時

台中連破重大刑案!黃明昭今發19萬慰勉金 指示成立掃黑隊

相關新聞

總是獨來獨往、與周圍格格不入很可憐?醫:擁有自己的世界也是優點

A小妹擁有自己的世界觀,無法理解為什麼非得和大家一起行動不可。即使有老師的指示,她也無論如何都不覺得和大家一起行動是必要的,所以並不會遵守。雖然會被誤以為是叛逆,但這與叛逆完全是兩回事;先不論叛逆與否,她根本不理解團體行動的必要性。

常出現白目言行、穿衣服講求規則且「容易受傷害」?一圖看自閉症譜系障礙的3大特質

ASD的譯名為「自閉症譜系障礙」。「譜系」其實就是「光譜」「漸層」的意思。這個族群過去曾被分成亞斯伯格症、高功能自閉症等不同的症狀,但由於其症狀從輕到重是連續漸變的,因此現在統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

親密關係總是會多了一個人?慣性劈腿的「兩種可能性」

我遇過很多在親密關係裡,時常會出現劈腿模式的人,經常性劈腿的人有幾種可能性:第一是,在劈腿的過程中會不會讓我覺得自己有更多的時尚配件,有很多人真的會利用劈腿來證明自己是夠好的;另一種劈腿是,我無法在關係中說出我真正的需求。

我什麼事都跟他說 為什麼關係還是沒有很親近?因為你試圖從對方身上「索取這2樣」

很多人以為維繫關係就是什麼都跟對方講,這樣高度透明自己的關係,是增進彼此認識,讓彼此關係更深刻的方式,但如果你覺得你大小事都跟對方講,但你卻發現你並不了解對方,那代表你們關係的流動性與相互性出了狀況。

關於創傷要對另一半坦白嗎?心理師告訴你四種「創傷療癒」的方法

創傷在我們身心留下長久的痕跡,有些肉眼可見,但更多傷痕無法被看見,這些隱形的傷疤,會形成無可跨越的高牆,讓我們在人際關係裡變成孤島。我們都需要在安全的關係裡被看見被理解,透過被感同身受和接納,關係得以跨越考驗變得更加緊密,在相愛的關係裡,彼此的自我揭露似乎自然而然就可以輕易完成,但創傷後的自我袒露則不然,在沒有充足準備下「自揭傷疤」,等於在自己心裡再添一道傷口。

看電影總是哭到不能自己?你所掉的眼淚 可能是在「為自己哀悼」

假設你容易哭,好比看電影或短片,只要看到某一種情節你就會哭的唏哩嘩啦,若你在哭完之後就沒事了,那就沒關係。但若你哭完之後就會陷入胡思亂想的狀態,這就不只是你的共情程度很高,而是這些情節勾起了你的某一些傷心往事,或是勾起了你內在的某一些課題,讓你的情緒出現了這些反應。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