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老危機─雲林篇/雲林農村長者孤獨認命

「我心裡當然希望他們可以天天回來,但我們當長輩的要替兒女想,不要干擾他們生活。」八十五歲的小雲阿嬤在十一年前先生過世後獨居至今,她有三個孩子,兒子在中國大陸,一個女兒在美國、另一個住台中。小雲阿嬤的心情是台灣多數農村父母的寫照——努力栽培孩子,希望他們去城市工作可以飛黃騰達,不要再待在鄉下。
需要照顧 先想讓子女公平
「雲林的老人家不會覺得獨居是可憐的,他們認為,我遲早有一天一定這樣。」長泰老學堂執行長林金立是雲林人,他看見長輩視孤單老去為生命的必然,非常「認命」。雲林旅外子女對家庭的支持並不少,只是找不到更好的作法,因此常採用傳統「輪伙口」模式照顧獨居父母,輪流去不同的子女家住。林金立常常在高鐵站遇到同鄉的朋友,帶著媽媽要去台北交接給另一個手足。長輩不一定喜歡,卻覺得這樣做對孩子來說最公平;認命的雲林長輩連需要照顧時,最先考慮的都還是如何讓子女覺得公平。
產業單一 年輕人離鄉打拚
雲林縣有台灣「農業首都」之稱,是台灣從事農牧業人口最多的縣市。農業養大了雲林的孩子,但產業的單一也使年輕人必須遠離家鄉討生活;在新北市,雲林同鄉會號稱有八十萬會員,比雲林總人數六十七萬更多。
雲林也是個「老而孤單」的縣市——六十五歲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二十,而且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中,五個人就有一人獨居。
吃頓飯說上話 得走兩小時
在平日白天探訪雲林縣古坑鄉樟湖村,村莊只剩老人和狗,安靜且缺少活力。就算村裡有供老人共餐的食堂,但村頭到村尾至少六公里,沒有大眾交通工具,有的老人家為了吃頓飯、和人說上話,得走上兩小時的路。七十七歲的許豊榮後來乾脆不去食堂,把時間用在走路上山種田,勞動完再走兩個小時回家,三餐自己簡單弄,田裡種的蔬菜都可以煮來吃。
關於雲林縣獨居老人的處境,林金立認為好的社區照顧系統是最直接的解方,可以讓長輩即便獨居,也能自主過理想生活。
從電視為伴 到上學堂生活
小雲阿嬤在先生過世後不久中風,身心俱疲,整日在屋內與電視為伴,孩子擔心她,嘗試過幾種照顧方式,後來找到日照「長泰老學堂」,這十年來,小雲阿嬤每天來「上課」,學畫畫、烹飪、運動,「在這裡有工作、有學習,很有成就感,很好。」不想上課時就和好姊妹小月奶奶在院子喝下午茶。小月奶奶也是在先生過世後感到孤單,兒子想接她到城市,但小月奶奶不想,於是一起來日照,「我們都一樣,想要自己決定生活方式。」現在,小雲阿嬤的女兒每周都帶著孫子回雲林;她很滿意現在的生活,自己快樂,也沒有成為孩子的煩惱。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