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怎麼面對「台灣型極端氣候」?

昨天是節氣「雨水」,不巧的是北部、東北部多雨區只降了短短數小時毛毛雨,雨量是極有限的數毫米,中南部滴雨未降。許多縣市體察到旱象已顯,紛紛亮起或黃、或橘的水情燈號,減壓或減量供水,會否又如去年春旱,相當不樂觀;若應接著登場的梅雨遲到,甚至空梅,再接著夏天颱風遠避台灣,或者擦邊而過,今年又將難過了。這現象不奇怪,應是「台灣型極端氣候」。
唯一的好消息,是相關政府單位已警覺前景不利,至少心裡有「春雨貴如油」的少雨準備,今年開年以來確實降雨極度偏少,高雄至少已一個月滴雨未降,雖有心理準備,但做的都不是植樹治山的根本工作,多只有看到天空飄薄雲趕緊人造雨,造雨成功率幾乎為零不意外;南部幾個水庫有效蓄水率降至四成不到,甚至更低。
果農沒法不緊蹙眉頭。十二月至隔年三月是芒果抽花期,芒果抽花的特色是輪著開,不是同一時間全開,現況是高屏芒果樹開花到九成,沒人敢就此期待今年芒果豐收,若是來一陣急雨,花苞全數打掉,這個夏天沒有芒果吃。去年缺貨貴得要死玉荷包荔枝也一樣,若是一波春寒,今年收成又要大減。
如果這的確是「台灣型極端氣候」,我們該怎麼面對?沒錯,極端氣候是地球規模的大變化,還不只是「暖化」的問題,這兩年暖區、凍區的移位,科學界至今理不出頭緒;北半球、北緯四十度左右變化更為劇烈,夏天酷熱,冬天冰雪世界;麻煩的是這不是通例,也有例外,這個冬天歐洲原本擔心供暖氣源不足會很難過,未料到歐洲這個冬天均溫大升,對氣源依賴降低。
地球尺度的極端天氣確實難搞,南半球的變化又與北半球不同,南半球竟然均溫微降,這到底怎麼回事?
不必把台灣的極端變化全推給地球尺度,台灣的亞熱帶區位,高壓前緣位置,其實相對極端氣候的影響應該較小,瞭解台灣的區位特質,建立自己的極端氣候模型是本土科學界的責任;找出台灣氣候變化的原則,才能進一步談怎麼應對。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